您的位置: 蕭山網 >  新聞中心 >  部門新聞 >  博物館 > 

宋韻風尚·品宋①|蕭山衙前洛思山青銅窖藏(一)

[ 博物館 ]    
2022
03-16
10:39

1972 年,在浙江蕭山衙前鎮(zhèn)東北隅的洛思山上的一處窖藏,出土了獸面紋銅簋(guǐ)、銅鼎、匪鑒斯銅鏡、提梁盉(hé)、田作琱(diāo)戈、青銅菩薩立像等10 件青銅器。其中絕大部分為宋元時期銅器,現這批青銅器皆藏于蕭山博物館。本期開始蕭博君將帶領大家認識其中幾件宋代青銅器。

在介紹開始之前,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青銅器。青銅是自然銅(紅銅)與鉛、錫的一種合金,因顏色灰青,故名青銅,不同的器物其合金配比不同,鉛錫成份越大青銅越硬脆。人們把使用青銅材料制作工具、武器的時代稱作“青銅時代”。中國的青銅時代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開始形成,經夏、商、周三代,大約經過15世紀,其特點是大量使用青銅生產工具、兵器和青銅禮器這種時代文化和文明的物化形態(tài)。這個時期出現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銅器,其造型和紋樣在工藝美術史上具有典范意義。青銅器按照功能分類,可分為炊煮器、盛食器、酒器、水器、樂器、兵器、車馬器、工具、雜器等,種類繁雜,形制多樣。

今天蕭博君將為大家介紹的便是青銅盛食器的一種——簋(guǐ),自名為:

宋代以來長期被誤釋為“敦(duì)”,1935年容庚《商周彝器通考》方確證為“簋(guǐ)”。《周禮》鄭玄注:“方曰簠(fǔ),圓曰簋(guǐ)。盛黍稷稻糧器”。簋(guǐ)器為陶制或青銅制,新石器時代已出現,商周盛行。簋(guǐ)器口一般呈圓形,功能是盛放糧食。西周早中期以后,常以偶數組合與鼎搭配,是重要的禮器。形制較為多樣,基本特點為有中空的腹部,有圈足或三足,多有兩耳或無耳,部分有簋(guǐ)蓋,極少數器口呈方形。

蕭山衙前洛思山窖藏中出土有兩件簋(guǐ),一為圓簋(guǐ),一為方簋(guǐ)。

獸面紋銅簋(guǐ):侈口,縮頸,腹部外鼓。圈足,外撇。無蓋。兩腹側飾有一對獸形耳,耳下垂珥。腹部前后各飾一對獸面紋,間填以“回”字形紋。圈足飾火焰狀紋、“回”字形紋。圈足外底部飾有菱格形紋。高 9.6、口徑 11.4 、底徑 9.9 厘米。

獸面紋四足方簋(guǐ):獸面紋四足方簋(guǐ)1件。口為方形,窄折沿。上有蓋,四角有榫與器口相合。蓋腹略深,頂略平,蓋捉手呈環(huán)狀,蓋頂四角有四獸首環(huán)鈕。短直頸,豐肩,鼓腹。腹部兩側飾一對獸耳,下有方形垂珥。方圈足,下有四獸蹄形附足。腹部飾一對大獸面紋,器蓋、頸部、圈足均飾有相同的鳳鳥紋。高 17.7、口徑8.2—9.1、底徑 8.4—9.5 厘米。

這兩件獸面紋銅簋(guǐ)的造型,都與宋元時期出土的銅簋(guǐ)相似。皆為敞口,圓腹,高圈足,附雙耳,前者耳下垂珥。且都飾有變形獸面紋、“回”字形紋等。獸面紋銅簋(guǐ)又與《重修宣和博古圖》中的“周刺公敦(duì)一”相似,再加上宋代以來提倡恢復三代古禮,制作祭器之風盛行。因而,推斷這兩件青銅簋(guǐ)為宋代崇古仿古之風下的產物。

參考文獻:[1]馬承源:《中國青銅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3年。

[2]張學惠:《蕭山衙前出土的青銅器》,東方博物,2009年第4期。


來源:蕭山博物館  

作者:記者 周穎 通訊員 周建飛  

編輯:周穎
相關新聞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