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蕭山網 >  新聞中心 >  部門新聞 >  博物館 > 

宋韻風尚·尋宋④|追溯千年河上的一次雅會

[ 博物館 ]    
2022
03-14
10:34

端河上廣惠禪院,因“宋韻男團”浮出水面午安康

約前兩年,古裝劇《清平樂》熱播,使宋代雅韻風靡一時。

劇情逐集播放,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山水隨著卷軸滾動,徐徐鋪展。且不論其中之史實確否、藝術表現之格局如何,但見如范仲淹、晏殊、司馬光、歐陽修等文士名臣競相登場,便足令文史愛好者感到驚喜。這些先輩組成的 “宋韻男團”,可謂陣容龐大,演員在談吐舉止間,共同為觀眾繪制一幅幅典雅的士大夫群像。他們或學識淵博,或心系蒼生,或獨有性情……彰顯各自的魅力吸引觀眾。

而在宋時的蕭山,也曾有一組“宋韻男團”相約一起,來到當地一處文人雅聚之所——溪口廣惠院(位于今蕭山河上鎮(zhèn)下門村),于寺邊的會景亭舉辦了一場可堪追慕蘭亭雅集的“廣惠詩會”。此事《嘉泰會稽志·卷八》有載:“廣慈禪院在縣南七十里,梁大同二年建,號安禪寺。隋大業(yè)十三年廢,晉天福七年重建。吳越改保安禪院,景德二年改今額。寺多勝概,范希文、葉道卿、元厚之、沈存中、施正臣、唐彥猷、晁美叔、吳伯固皆留題其中?!弊源丝梢姡瑥V惠禪院向為文人宴游之地。會稽自古名山,文人遨游越鄉(xiāng),行走于山水之間,總多詩意。

中國文人雅集之傳統(tǒng)由來已久,最負盛名的自當是“永和九年,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……”的那一次修禊之會,尤其《蘭亭集序》之書法,成就猶在詩歌之上,后人莫不追慕。何況廣惠寺所在,宋時為會稽所轄,與會者豈不追思舊賢?

千年古鎮(zhèn)河上,因雅集彰顯人文底蘊

此次溪口廣惠院之行,同行者還有誰?皆由何處而來?所至何處?留傳佳句幾多?莫不惹人好奇……

然而,答上述之問前,尚需談一談蕭山河上鎮(zhèn)。

河上鎮(zhèn)位于蕭山南片(部),毗鄰諸暨、富陽。隋唐時,此地要隘設有長山鎮(zhèn),駐兵戍守,正位于距廣惠禪院不遠的白樂堰。其時,永興河水深且寬,適于航行。至宋代,長山鎮(zhèn)改長山鄉(xiāng),周邊寺院叢立,兼之風光秀美,物產富饒,一條大溪穿越其間,久而久之,經濟發(fā)展,文化繁榮。也由此,這片土地得以記錄下許多文人墨客的軼事傳奇。在這里,美麗的自然風光、富庶的鄉(xiāng)村生活、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交融為一。

廣惠院位于河上鎮(zhèn)下門村澤云墅的玉峰山麓,始建于梁大同三年(537),初名安禪寺;吳越時期(907—978),改保安禪院;宋景德二年(1005),改廣慈禪院;元末(1328后),毀于戰(zhàn)火;明洪武(1368—1398)初,重建;明末,毀于兵燹;清康熙二年(1663),僧燦雄重建;20世紀50年代,部分寺宇尚存;60年代,盡皆毀去;今已不存。古剎常興常衰,命途多舛,見證了當地的人物變遷。

寺廟所在的廣惠寺路,在民國出版的《滬杭甬路旅行指南》中,介紹自臨浦至廣惠寺沿途的勝跡。故可知,廣惠禪院后之會景亭,常見往返之文人駐足?!逗胫谓B興府志》載:“會景亭,在蕭山縣廣慈院后,亭有一聯(lián),‘分得天一角,織成山四圍’。”此為柳永早年所作之,僅存殘句。《嘉泰會稽志》曾評價:“永以樂府得名,此詩雖不高,亦不失為工也。”確然。

柳永,原名三變,福建崇安(今屬武夷山)人,北宋詞人。所謂“凡有井水飲處,皆能歌柳詞”,家喻戶曉。此聯(lián)之外,結合柳氏之詞作《夜半樂·凍云黯淡天氣》,則未嘗不可以有一番推斷——這首小詞有“……扁舟一葉,乘興離江渚。渡萬壑千巖,越溪(若耶溪)深處……”等語,說明柳永曾踏足紹興,興許他正是由杭州經蕭山往山陰、會稽、上虞,或至剡縣而返,且多行水路。然而此次經歷如何,除詞中描寫外,畢竟未見其他記載,不敢妄臆。

越州知州范仲淹,可謂蕭南“宣傳大使”

言歸正傳。

范希文即范仲淹,蘇州人,北宋名臣大家,其作《岳陽樓記》等膾炙人口。寶元元年(1038)十一月,范任越州(紹興府)知州,乃其二度在浙江擔任官職。他雖生平“游心儒術”“泛通六經”,一生“信圣人之書,師古人之行”,卻也頗親近佛教,與僧人交游頻繁。故在越州政務繁忙之暇,他常至當地的翠峰院、雍熙院等寺院,或上香禮佛,或探討教義,或吟和潑墨。葉道卿即葉清臣,與范同鄉(xiāng)、同僚,彼此交情深厚。范因言事被黜之時,葉曾挺身而出,上奏疏辯護。

而葉清臣與蕭山,自天圣四年(1026)便有淵源。時在蘇州任上的葉清臣,為蕭山撰寫《越州蕭山縣昭慶寺夢筆橋記》,記載北宋天圣二年(1024)蕭山重修夢筆橋的盛事。文中有詩云:“晴虹倚空而半環(huán),浮鼉跨波而欲渡。雕楹矗而端聳,鉤楯繚而橫絕。”盛贊此橋梁風光。

范任越州知州的時候,葉任兩浙轉運副使。一在紹興,一在杭州,翻閱《范仲淹年譜》可知,二人是在寶元二年(1039)的初冬,約了沈括、柳永、刁約、唐詢、錢彥遠、元絳、吳處厚、施昌言等,還有一位法號顯忠的僧人,同行河上。然而,眾人相約以紹興還是杭州為起點,已無從查考,只可據刁約《過漁浦而作》中“一水相望越與杭,渡頭人物見微茫。翩翩商楫來溪口,隱隱耕犁入富陽”之詩句推斷,眾人或許駕舟憑水,數峰而行。由此更能想見,他們經浙東運河到漁浦,一路飲酒作詩,再轉浦陽江到永興河下舟,然后拾級而上到了玉峰山下的廣惠禪院。當時廣惠禪院的住持是躬上人,上人生平無從考證,按照其與諸人的交往看,或是德高望重的法師,或為詩意悠然的吟僧,無論哪種,據此皆可推知,廣惠禪院在寺廟中等級不低,當地環(huán)境自然也頗優(yōu)渥。

佳句迭出迷人眼,宋韻遺珠待搜尋

言罷由來,當觀諸人詩作。首論范仲淹詩——范詩有“求取會稽藏拙地,白云深處亦行春”句,乃將此處置于會稽范圍稱道,如今已在當地普及,成為河上文史深厚的重要明證,意義非凡。

葉詩則別有閑情,題為《溪口廣慈寺》,詩曰:“云中江樹冷蕭蕭,溪上僧歸倚畫橈。誰為秋風乘興去,松窗先聽富陽潮?!贝嗽娨娪凇度卧姟ぞ矶分腥~清臣之詩,編者據宋孔延之《會稽掇英總集》卷九收入;又見于《全宋詩·卷二〇五三》中蔡清臣之詩,且題為“廣惠寺”,“江樹”作“老樹”,乃編者據黃鈺《乾隆蕭山縣志·卷三六》收錄。究察此處,遍閱《萬歷蕭山縣志·卷六》《嘉靖蕭山縣志·卷六》《康熙蕭山縣志·卷十四》《萬歷紹興府志·卷二十一》以及清稽曾筠監(jiān)修的《浙江通志·卷二百三十一》等諸書,此詩皆歸入葉清臣名下,《乾隆蕭山縣志·卷三六》亦然,故“蔡清臣”處應是同名致誤也。詩中境界清雅,興致高卓,尤其江樹之描寫,切合“蕭然”二字,而舟上之人卻別有意趣。

唐詢有《題廣慈躬上人房》詩,有“溪口相傳地最靈,其間風物與人清。鐘聲夜到江頭盡,云氣朝從檻外生……臥看南窗自晦明”句,甚顯溪口一帶的清靈,更透著一種閑適。

錢彥遠與元絳為杭州人,有同題之《題溪口廣慈寺》,前者有“寺跨長溪山四圍……??謮m埃隨水來”之句,后者有“青山屈曲無重數,俱束溪光款款流”之句,均描繪了此地青山重重,溪水長流之景,情景相融,心有逸趣。

繼續(xù)追溯,《會稽掇英總集》有題為“過溪口廣慈院”的步韻詩作唱和。謹錄于下。

刁 約:賞遍林泉去未能,卻來溪口訪巖僧。為觀遠景尤奇處,更陟危亭最上層。云吐前峰疑霈雨,泉飛別澗旋凝冰。陋容憔悴煩躬筆,待結錢唐九老朋。 

吳處厚:數日髙陪使騎行,青山好處屢逢僧。坐禪庵邃云為屋,會景亭髙石作層。大斾晩穿松壑霧,瘦笻寒卓瀑泉冰,此游不減白蓮社。慧遠宗雷共一朋。 

顯 忠:五馬重來溪口寺,惟將屬吏與門僧。盤云野徑行千里,送目危臺上百層。巖檜影寒猶帶雪,溪流聲澀未銷冰。尋常地遠無因到,空愧躬良二老朋。

倘若說前文之佳句未必為同次行程之作,那么此處三首乃是一時連句無疑。近似之景,落筆成詩卻是形似而意非之句,古典詩詞之魅力正在于此。各人詩中景象,除自然山水外,多少透露宋時河上的人文特色,如“待結錢唐”“屢逢僧”“五馬重來”等,乃知縱使鬧市以外,也多人煙、足跡。

佳句迭出,此地文化內涵已然不淺。不過以上詩作雖足以展現此次詩會的盛況,相關的作品仍舊值得繼續(xù)搜尋、發(fā)現。如今回顧千年以前的河上鎮(zhèn),繽紛的宋詩散發(fā)著宋韻絢爛——原來,蕭南的土地曾一度沉浸于典雅敦厚的士大夫生活美學之中,也無疑從中獲得了深厚的滋養(yǎng)。


來源:蕭山博物館  

作者:通訊員 鐘妙明 余逸成 記者 周穎  

編輯:周穎
相關新聞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