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蕭山網 >  新聞中心 >  綜合新聞 >  浙江 > 

說“龍”

[ 浙江 ]    
2024
02-09
15:43

2024年是甲辰龍年。提起龍,大概每個中國人都有所感、有話說。比如,茶有“龍井”,劍有“龍泉”,水果有“龍眼”,地名有“龍游”“龍翔橋”,等等。
據聞一多先生的《伏羲考》,龍的形象來源于原始社會多圖騰形象的融合。作為上古圖騰、祥瑞神獸,龍一路見證了中華文化的發(fā)展,并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。
巧合的是,十二生肖中,唯有龍是傳說中的動物。那么,龍是什么?中國人為何又被稱為“龍的傳人”?新春將至,我們龍年說“龍”。

圖源:共青團中央

中國人對龍的喜愛與崇尚是毫無保留的,這在不少描述中都有體現。像《山海經》里提到諸多神靈異獸,其中不少擁有龍首或龍身;屈原《九歌·河伯》以“駕兩龍兮驂螭”描繪龍可通天的神異;李白寫下“熊咆龍吟殷巖泉”,用龍吟來形容天姥山間流瀑令人戰(zhàn)栗的震響。
大概從商周起,龍的意象與皇權逐漸關聯,并構建起等級、輿服等制度,以神化政權、鞏固皇權、加強統(tǒng)治。比如,天子掛九旒龍旗、著龍袞,龍輦、龍馭、龍袍、龍紋等都是電視劇中常見的名詞;秦始皇大一統(tǒng)后,被稱為“祖龍”,漢代王充解釋說“祖,人之本;龍,人君之象也”。
因其威武雄奇的形象和撲朔迷離的身世,龍又頗受志怪小說青睞。《搜神記》中,龍多是神人坐騎或司雨神獸;《西游記》中,四海龍王被迫贈予悟空金箍棒、金冠、金甲和云履。
與此同時,龍與人也生發(fā)出更加親密的關系。形容人出類拔萃之時,會說“人中龍鳳”,描述人體態(tài)輕盈之時,會說“婉若游龍”?!肚f子》用“尸居而龍見,淵默而雷聲”來形容君子,王安石在《龍賦》中用龍德來寫人德……可見古人認為,只有品德高尚的人,才能以龍來比擬。
以龍喻人,猶嫌不足,于是,文章雄健、文采華麗,稱為“龍文”“龍章”;書法筆勢剛健、變化無窮,則是“矯若游龍”“龍驤豹變”;繪畫有張僧繇“畫龍點睛”等故事;文賦有劉禹錫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。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”等名篇。

《山海經》中的應龍 圖源:“中國文聯出版社”微信公眾號

穿越漫漫歷史長河,我們發(fā)現,龍對中華文明的意義是超脫實體、別具一格的,可以從三個角度解讀:
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具象體現。古說龍“九似”,“角似鹿、頭似駝、眼似兔、項似蛇、腹似蜃、鱗似魚、爪似鷹、掌似虎、耳似?!?。博采眾長拼合而成的“神物”——龍,正是中華文明多元融合、兼容并蓄的生動寫照。
良渚文化中的龍首紋玉器與紅山文化中的玉龍極為相似,這表示當時相隔甚遠的文化之間可能有交流?,F藏于黑龍江省博物館的金代銅坐龍,兼具麒麟、獅子等動物的外形特點,作為龍族一員,這個端坐在云上的“混血兒”,可以說是漢族與周邊民族交往交融的生動寫照。

良渚文化時期余杭星橋后頭山玉龍(左圖)紅山文化玉龍(右圖) 圖源:“杭州考古 發(fā)現杭州”微信公眾號

龍文化映照天人合一、道法自然的價值理念。在中華文化中,龍布德澤、潤萬物,是善良、力量和智慧的象征。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,先民將人骨、蚌殼擺塑成龍、虎等造型,或與星象有所關聯。農耕社會,風調雨順意味著五谷豐登,古人將“生命之源”水和龍綁定在一起,相信龍可行云布雨,通過舞龍、祭拜龍王祈求普降甘霖。

龍意象蘊含奮發(fā)向上的生活追求。中國龍或是潛于深淵、或是遨游九天,都展現出奮發(fā)進取、迎難而上的精氣神。“龍騰虎躍”“云起龍驤”“龍馬精神”“龍鳳呈祥”等成語,舞龍、賽龍舟等民俗活動,飽含劈波斬浪的豪情,寄寓美好生活的愿望,激勵人們活力向前。
2月8日,在2024年春節(jié)團拜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,具有剛健威武的雄姿、勇猛無畏的氣概、福澤四海的情懷、強大無比的力量。可以說,龍文化蘊藏的奮發(fā)圖強的精神,一直流淌在中國人的血脈中。

浙江青田縣甌江畔的神龍彩燈 圖源:新華網


今天,如何進一步挖掘龍文化、弘揚龍的精神,讓世界讀懂中國龍文化?

深深地挖掘。龍文化演變的脈絡,藏在各地出土的文物里,比如查海遺址的石堆塑龍、西水坡的蚌殼堆塑龍等,都生動還原了早期龍文化的形態(tài)。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源,是中國龍文化的佐證,對它們進行系統(tǒng)的挖掘、研究與展示,可以幫助人們從更深層次上認識龍文化、愛上龍文化。

比如,最近浙江諸多博物館推出龍文物展等,觀眾可近距離感受考古發(fā)現,從中體會龍文化的魅力;上世紀80年代,查海遺址發(fā)現后,遼寧省阜新市連續(xù)多屆召開“玉龍文化研討會”、舉辦“玉龍文化節(jié)”等,深入解讀查海龍文化內涵。
活泛地演繹。龍文化要保持長久的生命力,需要“活”在當下、“活”在民間。比如,有“中華龍鄉(xiāng)”美譽的重慶銅梁就圍繞當地非遺銅梁龍舞進行了諸多設計,形成了涵蓋龍燈、演出、技藝等全方位的龍文化產業(yè)鏈。
浙江各地擁有不少與龍相關的國家級非遺,如金華浦江“板凳龍”、湖州長興“百葉龍”等。進一步嘗試通過更多龍文化民俗活動、互動體驗式旅游路線、龍主題文創(chuàng)產品等,以新形式、新元素激活非遺文化,有利于推動龍文化傳承發(fā)展。
多多地講述。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。在跨文化交流中,應當從容自信地講述龍的故事,尋找共同的價值理念,引發(fā)情感共鳴。而要彌合東西方文化的差異,首先需要解決翻譯的問題。比如,有學者就提出,可以用“Loong”替代“Dragon”,來區(qū)分“東方龍”與“西方惡龍”。
同時,在文藝作品中注入更多龍文化的精神內涵,也是向世界傳播龍文化的絕佳方式。比如,奧斯卡最佳外語片《臥虎藏龍》,就通過中國傳統(tǒng)武術之美與武俠文化,顛覆了許多國外觀眾對龍的印象。
清末內憂外患之際,梁啟超在《少年中國說》一文中寄望“潛龍騰淵,鱗爪飛揚”。120多年后,我們欣見神州大地處處龍騰虎躍。
作為“龍的傳人”,我們傳承的是文化、是精神。甲辰龍年,又是一個新的起點。在中華民族追夢路上,傳承不息的文化,秉持昂揚的精神,中國龍一定會騰云駕霧、飛龍在天。



來源:浙江宣傳  

作者:  

編輯:值班小編
相關新聞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