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湖那些事兒——魏驥護湖
說到魏驥,99.9%的蕭山人都不知道是誰!是誰呀?看,魏驥的墓就藏在湘湖東南岸徐家塢。
“活久見”這個詞還是有一定道理,畢竟,誰能想到,明朝最長壽的大臣竟然是蕭山人魏驥。掰了手指算算,明朝攏共也就十六位皇帝,魏老一個人就見了一半,放眼整個古代來說,也可以算是一個奇跡。
查閱了這位長壽老人的資料后,更叫絕的是,他曾經歷過明初諸多重大歷史事件,如靖難之役、洪宣之治、奪門之變等等,參與過《永樂大典》的編修工作,堪稱明朝“活化石”,留下的文化遺產數(shù)不勝數(shù)。
也就是這樣一個政績突出的官員,在正統(tǒng)八年(1443年)以年老力衰請求辭官,被皇帝否定后,去了南京做吏部侍郎,此后能尋到魏老的足跡不多,直到告老還鄉(xiāng)之后,才再見這位耄耋老人身影。
當然,也有一種說法是魏老太過剛正不阿,被朝廷所不喜,下放到南京(陪都)六部兜兜轉轉,至于為何,史料里并未過多交代,真真假假,留看官猜測遐想。
總之,景泰元年(1450),77歲的魏驥告老還鄉(xiāng),回到蕭山湘湖。
咱們老一輩蕭山人一直都有“閑不住”的代名詞,魏老算是其中典型,剛到湘湖,連屁股都還沒坐熱,就穿著粗布衣前往楊長官祠祭拜先賢。
為啥?他這是隔著時空向楊時表心跡——
湘湖不恢復,我這把老骨頭也散不了!
自此,湘湖鄉(xiāng)野多了位戴笠帽、穿草鞋的白發(fā)老人,彼時,湘湖洪澇頻發(fā),臨浦湖墾廢,漁浦段河道淤塞,不僅是自然災害,人為侵占田地也頗為嚴重,這個“草帽退伍官”四處奔走,聯(lián)系官府,發(fā)動鄉(xiāng)民,清查私田7318畝,還親自主持修筑西江、麻溪、瓜瀝、股堰等多處塘堰及畢公、螺山、石巖等12 處涵閘,清除湖灘淤積等等。
不得不說,廉頗未老,短短七年,湘湖水利工程興起,老百姓福祉也頗豐,史書曾記載“鄉(xiāng)人賴之”。之,說的便是魏驥。
從現(xiàn)在看,回到湘湖這二十余年,反倒像是激發(fā)了魏老事業(yè)的第二春。期間,還發(fā)生過一件令后人所樂道的事。
盛夏時節(jié),上江突地山洪暴發(fā),錢塘江水猛漲,連帶著浦陽江、西小江泛濫成災,有鄉(xiāng)民一路狂奔,尋到魏驥說了此事,他一聽,站起身就向外走,連自己已是耄耋高齡都不顧,若要是放到現(xiàn)代,這歲數(shù)中風的人多了,86歲抖抖動,哦吼,魏驥居然還能在湘湖挑擔石頭加固堤防。
這身體,這思想,誰能不甘拜下風?
到了后半生,魏老閑來無事便開始做學問。要想,一個人到近百歲,還能如此醉心、專注于一件事,估摸著就是現(xiàn)代心理學所說,產生“心流”了,說白就是極度專注、樂在其中的感覺。
想達到這狀態(tài)不容易,魏老還是魏老,晚年所作的《蕭山水利事述》、《水利事實》等被后人版刻數(shù)次,詩文傳遍天下。
當時的皇帝憲宗,還在明成化七年去世(1471),99歲的魏驥溘然長辭后,寫下對老人最高的評價,“驥臨終遺命,猶恐勞民,可謂純臣矣?!?/p>
這一生,魏老著實為湘湖盡心盡力又盡情。
就連他為自己擇的墓地徐家塢山麓,風水中,背后靠山,較高,如椅背;左右有纏護,較低,如扶手;中央是“居宅”,如座位,被稱為“太師椅”。
地理學中的“太師椅”就是風水寶地,自古文人基本通讀周易八卦地理五決。一個大膽的猜想忽然冒出,活久見的魏驥是否還想繼續(xù)旺子孫?是否還想每日看著這一片他親手治理的湖水?
這個答案,不如交由各位看官親自到湘湖一探究竟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