蕭蕭講地名越堤七橋之越王橋

[ 審管辦(行政服務(wù)中心) ]    
2023
05-10
09:47

跨過夢湖橋,沿越堤前行,經(jīng)古樸的陶朱亭,迎面是一座高峻而氣勢不凡的石拱橋,與越王城山遙相呼應(yīng)。為了紀(jì)念2500年前越王句踐曾在越王城山立城抗吳、勵志圖強的歷史功績,故名越王橋。

越王橋是一座單孔馬蹄形石拱橋,于2005年10月建成。橋頂平面約8平方米,兩坡各置33級臺階。橋高4.80米,拱高4.10米,跨徑約6米,這橋古樸典雅,拱券為縱聯(lián)分節(jié)并列砌筑,券板正中鐫刻“越王橋”名。橋名由明齋(金鑒才)書寫。橋面與臺階兩邊置實體石欄板,間有望柱,柱頭石獅子威武雄壯,栩栩如生。抱鼓石圖案精致美觀。橋臺石壁上青藤纏繞,橋頭樟樹侍立,葉茂如蓋。站在橋上仰望郁郁蔥蔥的城山,令人心曠神怡;俯視橋下的湖水,波

光瀲滟,湖面碧波與青山黛影交相輝映。橋上置龍頭長系石,間壁上刻有橋聯(lián)。

其一:      

水上已銷戈劍影, 天中曾涌越吳云。(王漱居撰 薄松濤書)

其二:

一柱城山薪膽在, 半湖煙水鷺鷗眠。(薄松濤撰、書)

越王橋近景   

越王橋橋面與獅頭望柱 

聯(lián)語寫得筆力蒼勁,氣度恢宏。讓人遙想起當(dāng)年吳越大軍在湘湖這片山水逐鹿?fàn)幮鄣娘L(fēng)云場面?,F(xiàn)代學(xué)者張宗祥認(rèn)為:“吳越之爭,首在嘉興,次則蕭山?!?/strong>

春秋末期,吳越爭霸。兩國戰(zhàn)爭不斷,公元前494年,兩國水師又在太湖上鏖戰(zhàn),結(jié)果越軍大敗,幾近全軍覆沒。句踐只好退兵,卻遭到吳王夫差十萬大軍的一路追殺。越兵一退再退,退到浙江(錢塘江)口的一座山上。這山峰高坡陡,地勢險要,易守難攻,故稱固陵,即今湘湖邊的越王城山。山上有“佛眼泉”,出于石穴,“圍不逾杯,深不盈尺,冬夏不竭”;有“洗馬池”,池中產(chǎn)嘉魚。

句踐退到這山上,夯土筑城,抵御吳軍。吳軍在山下死死圍住,企圖把越軍困死在這山上。相傳“越拒吳時,吳意越必乏水,以鹽魚為饋,越取雙魚答之,遂解圍”。宋代華鎮(zhèn)有詩記其事:

兵家制勝舊多門, 贈答雍容亦解紛。

緩報一雙文錦鯉, 坐歸十萬水犀軍。

吳軍撤兵后,越王句踐連夜退回都城會稽(今紹興市)。由于當(dāng)時兩國實力過分懸殊,句踐后來被迫臣服于吳國,還到吳國為吳王夫差當(dāng)了三年馬夫。返回越國后,他發(fā)誓要報仇雪恥。句踐為了不讓自身貪圖安逸,忘掉國恥,他夜里睡在柴草堆上,在門前懸掛苦膽,進出都要嘗嘗苦味。還派人每天在門口喊:“句踐,你忘掉在吳國當(dāng)奴隸的屈辱了嗎?”然后句踐大聲回答:“句踐不敢忘記!”這一切都是為了要牢記恥辱,勵精圖治,報仇雪恥。后來句踐采納文種、范蠡等人的各種富國強兵的計策,經(jīng)過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訓(xùn)”,終于使越國強大起來,于公元前473年滅掉了吳國。從此,“臥薪嘗膽”成了知恥后勇、自強不息、勵精圖治、報仇雪恥的代名詞。

金戈鐵馬、刀光劍影的戰(zhàn)爭場面,如今湘湖邊已經(jīng)消失了,放眼望去,只見湖水似煙,鷗鷺翩躚,呈現(xiàn)一派祥和景象。但越王句踐那種自強不息,臥薪嘗膽,勵志圖強的奮斗精神還應(yīng)代代相傳。

越王橋位于兩大湖面通行的主航道上,其形體相對較大,透而不張揚,與定瀾橋形成一高一平的湖心景觀,強化貫穿湖心的視覺中軸。



來源:區(qū)審管辦地名管理窗口  

作者:  

編輯:沈斐
相關(guān)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