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韻煙火·瓷器篇⑥∣哥窯
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,因文獻資料、出土器物資料錯雜難分,是傳世名窯中最為神秘的。在流傳至今的宋代瓷器中,哥窯瓷器已知有記載的,總數(shù)也不過 300 件左右,故而更顯哥窯瓷器的珍貴。
南宋 (傳世)哥窯五足洗上海博物館藏
哥窯之名最早見于元代文獻中,明代和清代也有相關(guān)文獻記載,有“哥窯”“哥哥窯”“哥哥洞窯”“哥窯與龍泉窯”“章生一龍泉哥窯”等說法?,F(xiàn)代學(xué)者為了厘清概念,便又出現(xiàn)了“傳世哥窯”“龍泉哥窯”“哥(官)窯”的名稱。那又如何進行區(qū)分呢?
1、文獻記載中的哥窯
最早提到哥窯的文獻,是元代末年孔克齊撰《靜齋至正直記》卷四“窯器不足珍”條載:
“乙未冬在杭州時,市哥哥洞窯器者一香鼎,質(zhì)細(xì)雖新,其色瑩潤如舊造,識者猶疑之。會荊王德翁亦云:‘近日哥窯絕類古官窯,不可不細(xì)辨也?!?/p>
明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撰《格古要論》條載:
“舊哥窯,色青,濃淡不一,亦有鐵足紫口,色好者類董窯,今亦少有。有成群對者,是元末新燒,土脈粗燥,色亦不好?!?/p>
而在《新增格古要論》中,“哥窯”變?yōu)榱恕案绺绺G”:
“舊哥哥窯出,色青,濃淡不一,亦有鐵足紫口,色好者類董窯,今亦少有。有成群對者,是元末新燒,土脈粗燥,色亦不好?!?/p>
上述《靜齋至正直記》《格古要論》《新增格古要論》中分別出現(xiàn)“哥哥洞窯”“哥哥窯”和“哥窯”三個關(guān)鍵詞??此泼曰?,稱呼不一,但據(jù)專家研究推測,其實是一碼事——“哥哥窯”“哥窯”是“哥哥洞窯”的簡稱。
而還有另一種文獻記載,如明嘉靖四十五年《七修續(xù)稿》載:“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。南宋時有章生一、生二弟兄各主一窯,生一所陶者為窯,以兄故也;生二所陶為龍泉,以地名也。其色皆青,濃淡不一;其足皆鐵色,亦濃淡不一。舊聞紫足,今少見焉。惟土脈細(xì)薄,釉水純粹者最貴。哥窯則多斷紋,號百圾破,龍泉窯,至今溫、處人稱為章窯?!?br/>
這里所說的”處州龍泉縣的哥窯”與上述“哥窯”還是一碼事嗎?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龍泉窯址所出“哥窯”和傳世哥窯作化學(xué)成分分析,結(jié)果顯示,兩者是不同產(chǎn)品。
2、傳世哥窯
典型的“傳世哥窯”一般是完整器,造型以仿夏商周三代青銅器為主。大都藏在故宮博物院、臺北故宮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館、 英國倫敦大維德基金會、瑞士日內(nèi)瓦鮑氏東方藝術(shù)館等。
南宋 (傳世)哥窯三足筒式爐故宮博物院藏
胎體薄厚不一、胎質(zhì)細(xì)膩。真實胎色一般有沉香色、淺白色、杏黃色、深灰色、灰色等,圈足露胎表面有一層黃褐色氧化層,并非真實胎色。釉面潤澤,釉質(zhì)大多為青灰色、炒米黃色、粉青色,釉層大多不透明,常見細(xì)微“粥皮”。
南宋 (傳世)哥窯魚耳爐故宮博物院藏
南宋 (傳世)哥窯海棠式花盆故宮博物院藏
南宋 (傳世)哥窯貫耳瓶故宮博物院藏
南宋 (傳世)哥窯葵花洗 故宮博物院藏
南宋 (傳世)哥窯菊瓣式盤故宮博物院藏
南宋 (傳世)哥窯貫耳壺 日內(nèi)瓦鮑氏東方藝術(shù)館藏
開片大小不一,顏色也不同,小片紋一般呈炒米黃色,俗稱“金絲”,大片紋呈灰黑色,俗稱“鐵線”,合起來即為“金絲鐵線”。滲透進金絲鐵線的染色劑為天然植物染料,染后回爐反復(fù)低溫焙燒。出窯后釉面繼續(xù)開裂。在形成紫口方面,典型“傳世哥窯”的紫口不明顯,或有或無。因裹足支燒者居多,露出鐵足者少。
3、龍泉哥窯
2011年龍泉小梅鎮(zhèn)瓦窯路窯址考古發(fā)掘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批特殊的黑胎青瓷器。這些瓷器的胎壁很薄,釉層并不厚,釉質(zhì)多玻化,而且釉層都開有細(xì)碎片紋。瓦窯路產(chǎn)品之開片,多呈灰黃色或灰色條紋狀明顯比一般的紋路要白,要寬,而且是“斷紋”,是“白絡(luò)”,像是哈密瓜表皮的瓜紋,這是其他窯址中所不見的。與傳世哥窯不同,這些黑胎青瓷器開片色澤均為自然天成,非人工染色,且多為紫口鐵足。有學(xué)者認(rèn)為這就是歷史上的哥窯,本文稱為龍泉哥窯。
南宋龍泉哥窯盤 浙江省博物館藏
南宋龍泉哥窯渣斗 浙江省文物考古所藏
南宋龍泉哥窯瓶 龍泉市小梅鎮(zhèn)瓦窯路窯址出土
南宋龍泉哥窯杯 龍泉市小梅鎮(zhèn)瓦窯路窯址出土
4、哥(官)窯型瓷器
哥(官)窯型瓷器是指元末明初,考古墓葬發(fā)掘、窖藏、遺址、沉船出土或出水的青釉開片瓷器。胎體較厚,略欠致密,瓷化程度相對較差。胎色灰黑色或黃褐色。釉色一般灰白色、青灰色,透明度較差,釉面啞光。開片一般只有灰色片紋,且片紋較大。一般均形成紫口。墊餅墊燒,可露出鐵足。
元末明初哥(官)窯型葵口盤 故宮博物院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