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蕭山網 > 義橋網 > 綜合新聞 > 正文

【義橋地理】?旗桿弄

更新時間:2022-09-18 19:30:00    內容來源:蕭山義橋   

每個地方都有他的歷史,每個地名都有他的故事。地名,濃縮著人們對生存環(huán)境的認識和思考。每一個地名的身后,都倒映著一段歷史的影子,寄托著一方百姓的鄉(xiāng)愁。義橋鎮(zhèn)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,很多地名我們耳熟能詳其名,卻又了解多少其地名背后的故事?

旗桿弄

義橋老街的許多條弄巷,都蘊含著很多的故事,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旗桿弄。旗桿弄位于羅峰社區(qū)辦公室東側,南臨里河,北至人民路,屬南北走向。

據傳,清朝雍正、乾隆年間,有一個姓韓的舉人上京趕考,自以為此考必中。在他離家之時,就吩咐家人準備好旗桿,古代豎旗桿是高中狀元后鄉(xiāng)里準備的榮耀象征。卻說這位韓姓讀書人到京城后,連考三場,都沒有如愿。主要是這位韓生文采相當出眾,但他在考試文章的字里行間里流露出了恃才傲物的意思,于是讓主考官心有不悅,考官遂有意讓這位韓生名落孫山??茍鍪б?,韓生經不起這么大的打擊,于是心灰意冷,最后郁郁不得寡歡,患疾而一命嗚呼,亡于歸途。消息傳來,韓家人十分震驚和悲痛,他們準備好的旗桿終于未能豎立。因韓生年輕尚未成家,族人中有八戶共出田產20余畝,作為“黃懺會”公產,每年以收獲租米在清明時來祭祀這位不幸者?!包S懺會”每年都要聚會,輪值者除負責祭祀外,還需辦酒席招待其余各家。食后,每人還可帶回一塊6斤~7斤的豬肉,此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才停止?,F在義橋人常用這個故事教育那些驕傲自滿和盲目樂觀的人。

據史料記載,“豎旗桿”是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產物,明清時期非常盛行。讀書人的家庭,一般都會在自家門前豎一根旗桿,這根旗桿稱為“楣”。揭榜之時,如果誰家的書生榜上有名,門前的旗桿就可以照豎不誤:如果名落孫山,這名書生的家人就會把自家門前的旗桿放倒、撤去,稱為“倒楣”(即“倒霉”),以激勵書生不忘雪恥、重頭再來。

不過,旗桿弄在臨河西邊,確有四根旗桿,但在新中國成立后拆去。此外,太平軍在義橋時(1861~1863),曾有部隊駐扎,下埠塘下的營房池,即為當時命名。旗桿弄內“斗”字墻門,曾住一位太平軍小頭目。太平軍撤走時,有人在此屋內一塊石板下挖出一把短劍?!岸贰弊謮﹂T仍在,現為旗桿弄3號。

旗桿弄2號,為義橋富戶韓守中住房,他的次子韓之健即誕生于此。韓之健早年參加共產黨,一直為黨努力工作,抗日戰(zhàn)爭時犧牲。旗桿弄2號于抗日戰(zhàn)爭中被戰(zhàn)火焚毀。

圖為韓之健在上海做學徒時所攝

韓之?。?901~1937)義橋街鎮(zhèn)旗桿弄人(今羅峰社區(qū))。父親韓守中,晚清秀才,家有祖遺田產,又有商號,在當時的義橋,可算得上是殷實的書香門第。

韓之健出生時,父親為其取名志陶,乳名陶陶。7歲,到韓氏宗祠辦的時敏學塾讀書,老師為其取名葆春。葆春聰敏好學,所教唐詩宋詞很快會背誦,喜歡涂涂畫畫。民國元年(1912)春節(jié),隨母親到紹興外婆家拜年。在紹興,發(fā)現表兄弟們不僅已剪去發(fā)辮,蓄著西發(fā),且都已穿上洋裝,特別是有幾位表兄已到上海、杭州等大城市讀“洋文”。他覺得很新鮮,認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。15歲時,在叔父韓守藩幫助下到了上海,先在叔父朋友的藝術所學習繪畫,后又進中華藝術學校讀書。民國5年(1916),奉母命,與母親堂妹女兒劉德貞結婚?;楹蠡厣虾@^續(xù)學業(yè)。

民國9年(1920),德貞生下一子(韓祖貽);民國11年(1922)又生第二子。德貞對丈夫十分思念,多次在小叔公韓守藩面前有所表露,韓守藩便以校董身份,聘韓葆春回時敏小學執(zhí)教。在執(zhí)教期間,與中共黨員傅彬然、瞿縵云等有所接觸,加上在上海時參加過學聯活動,一直向往回到上海去民國15年(1926)生下小兒子韓祖信后,毅然離母別妻,回到上海。不久,在一次集會時被捕。家里人得知后經多方活動,3個月后保釋,在刑警押送下回到義橋?;剜l(xiāng)后,韓葆春馬上與弟弟韓葆民(也是中共黨員)同到云石的洪村、上堡一帶發(fā)動減租減息運動,堅持開展地下斗爭。

同時,韓葆春以時敏小學為基地,宣傳共產黨的主張,點燃革命火種。此后不久,共產黨員高仰之奉中共杭州中心市委派遣,到義橋等地活動,以時敏小學為基地,開辦平民夜校,積極發(fā)展組織。參加共產黨的有教師葛化龍(奉化人)、瞿炳麟(蕭山大橋人)、韓葆民、錢莊學徒李小鶴、羅七劍、陶秉珍、陶秉璜等人。當時一面鐮刀斧頭布旗就藏在韓家的一幅畫軸中。

民國16年(1927),蔣介石發(fā)動四一二”反革命政變后,中共組織受到極大破壞,韓之健(葆春)回到上海,并在中共領導的互濟會任宣傳工作?;鷷闹饕蝿帐菭I救被捕同志和接濟受害烈士的遺屬。民國21年(1932),互濟會秘書長朱亦之叛變,韓葆春在上海法租界被捕,關押在蘇州高等法院拘留所。民國24年(1935),被判徒刑三年半,不服上訴,又加判一年。民國26年(1937)8月26日,獲釋后,將夏娘娘、周惠年(中共上海局林子明愛人)以及周的女兒瑪利、兒子囚童帶至義橋老家旗桿弄二號暫住,以等待組織通知。10月15日,韓葆春帶著上述老弱婦幼到南京十八集團軍南京辦事處報到,后轉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。為便于對外公開活動,韓葆春穿上軍裝,背上武裝帶,職務為押運副官,并改名為韓之健,負責傳遞機要文件和軍需物資。11月下旬,韓之健隨同運輸科長邱南章,押運一批物資從平漢路轉隴海路去西安八路軍辦事處,車到河南駐馬店,下車休息后,韓之健上車時掉入車下,被軋斷大腿。邱南章迅速將韓之健送當地醫(yī)院,因醫(yī)療條件所限,于12月4日不幸去世。邱南章買棺材,就地安葬。

事后,中共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處長錢之光(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國家紡織工業(yè)部部長)曾有電報通報義橋韓之健家里。

1950年2月2日,解放軍華東軍區(qū)將0001號烈士證書發(fā)給韓之健的家屬;1983年6月10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又頒發(fā)“革命烈士證明書”。


作者:蕭山義橋  編輯:童瀟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