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益農(nóng)? | 夾灶的今世前身
時間:2024-01-05 16:59:25 來源:蕭山益農(nóng)
相傳很早以前,人們倚仗北海塘曬鹽、燒鹽、燒鹵冰。燒鹽、燒鹵冰需要搭草舍、搭灶臺,今夾灶閘處塘南橫湖陸直河北端叫“鯰魚溇”,塘南塘北兩地域較為寬闊,人們分別搭有草舍一間,四周無舍壁遮擋,舍內(nèi)各置一灶,還一灶多鍋,燒鹽、燒鹵冰。為求利潤最大化,燒制者日夜兼程,停人不停灶,買鹽、買鹵冰者也絡(luò)繹不絕??磩e人燒鹽、燒鹵冰有錢賺,越來越多的人在塘南 塘后搭灶燒鹽、燒鹵冰。塘南是住家,也設(shè)鹽灶,塘北要受潮水沖擊,前期沒住家,都是鹽灶,鹽灶即使沖毀了也無重大損失,后江心北移,南沙淤漲,也建房住家、搭灶燒鹵冰。此處本無地名,過往路人看到這塘兩邊都是灶,就順口叫出“夾灶”兩字,后因燒鹽者越聚越眾,慢慢地“夾灶”這地名就約定成俗了。
最早在夾灶這一帶燒鹽、燒鹵冰者多為趙姓人氏,繁衍集聚于清中期建造的“萬安橋”四周。后有俞姓人氏遷居于萬安橋東50米處的老臺門、新臺門處;高姓、金姓也遷居于“萬安橋”西百余米處。到清末已多姓混居,住房已擴建至塘南內(nèi)河前,但趙姓人氏一直是這一埠頭的大族。后夾灶趙姓人氏也不斷外遷發(fā)展,夾浜塘南寺橋自然村的大戶趙姓,開當鋪,人們稱之“趙家當、趙百萬”,是從夾灶遷徙過去發(fā)展的。趙志祥,出生年不詳,是寺橋趙家當賬房先生,在夾灶中段塘南靠塘建5間開闊二層木結(jié)構(gòu)瓦房,兩邊側(cè)廂一直至河邊,有臺門。趙雙喜是富甲夾灶的財神,于20世紀20年代在夾灶西邊段北海塘北建二層木質(zhì)大樓9間,前有8間木質(zhì)小屋, 外加臺門,后又有 9 間木質(zhì)小屋,兩邊有則廂。房屋外四周有防護河道。1941年至1949年期間,土匪談坤部與西北惡霸羅連生部多次交戰(zhàn),談坤匪部于此設(shè)立傷兵救護所。到其兒趙成炳時,家財?shù)禺a(chǎn)為該地首屈一指,當年趙家灣兩岸土地均屬他家所有,穿越他家田地的灣也以他家姓氏命名——趙家灣。
趙成炳祖父、其父親趙雙喜到他二代半一直是夾灶首富,解放時土地、房屋被沒收,其中這幢寬大的9間大樓屋先后改設(shè)為夾灶鄉(xiāng)、夾灶人民公社政府辦公所在地,也曾是夾灶(社小所在地)文化教育中心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前期,在夾灶人民公社政府辦公所在地操場靠塘西南角, 建有一塊底座6×1×2米、碑身1×0.5×10米的幕墻,幕墻上有一尊毛主席站立塑像,“文化大革命”結(jié)束后被撤除。1976年,夾灶人民公社政府辦公地外遷至紅星大隊北端區(qū)域。房屋部分歸還,部分拆除,今此宅基地已另建民居。夾灶東端的轉(zhuǎn)塘頭設(shè)有公交車??空?,站東橋頭于1990年投資0.8萬元豎有“夾灶鄉(xiāng)”三字的鄉(xiāng)碑建筑,碑身為三面墻,凹刻碑名和捐資者大名。
夾灶也是個人才輩出的埠頭,近代有抗美援朝戰(zhàn)斗英雄趙世云、新四軍戰(zhàn)士韓友仁、 浙江省勞動模范趙阿海、紹興縣政協(xié)副主席朱志飛等。
1992年5月夾灶、益農(nóng)兩鄉(xiāng)合并變成建制的益農(nóng)鎮(zhèn)。首任黨委書記趙云根,鎮(zhèn)長李強煜,人大主席劉仁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