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益農(nóng)? | 兩百四十歲的老橋——萬安橋
時(shí)間:2024-01-02 16:34:12 來源:蕭山益農(nóng)
在益農(nóng)鎮(zhèn)星聯(lián)村夾灶自然村,有一條門前河,此河緊靠北海塘。河上有座橋,民國時(shí)期建成,南北走向,橫跨門前河,為兩墩三孔的中型石梁橋,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護(hù)點(diǎn)。石梁橋全長22.6米,寬1.6米,高2.5米,南北橋堍各有 11級踏跺,橋面兩邊設(shè)置有低矮厚實(shí)的欄石,中間橋孔的欄石上刻有楷書“萬安橋”三字,有“萬全、萬福、平安”之意。橋名的上款刻有“前清乾隆五十年(1785)趙國正造”,末款是:“趙殿號重建,民國九年(1920)孟冬”的刻字。橋梁從清乾隆五十年(1785)始建,到民國九年(1920)進(jìn)行重建,中間隔了136年之久。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,是夾灶趙氏先人捐資建造而成的。
萬安橋地處北海塘南端,古海塘以北原是錢塘江河口洼地。趙姓的先人應(yīng)該很早就在北海塘以南男耕女織了,后來有的村民就在海塘以北的錢塘江灘涂曬鹽、圍墾,夾灶的“灶”指的就是“鹽灶”。趙姓的先人雖勤勞勇敢、吃苦耐勞,但除了溫飽以外,還是造不起瓦房,大多數(shù)人家居住的是草舍,只有小部分“沙地江師”(沙地片的富裕戶)造起了瓦房和臺(tái)門,這些“沙地江師”過上了小康日子后,不忘修建橋梁、道路及村里的公共設(shè)施。此橋名叫“萬安橋”,為何稱此名?據(jù)村中老人所講,趙氏先人希望住在錢塘江邊能夠幸福平安,不受潮水侵襲,更希望在江邊曬鹽、制鹽,也能夠平平安安。
萬安橋如玉龍臥波、飛虹凌駕在門前河上,橋墩至今紋絲不動(dòng),橋身沒有 一點(diǎn)老態(tài)的模樣,從橋的外形與橋齡看,萬安橋還算不上是老驥伏櫪,而是正值青壯時(shí)期。
如今的門前河水,相對比以往清澈了許多,靜靜的河水從橋底下流過,萬安橋像一位閱歷頗深的歷史老人,是周邊村民過往、歇息的依靠和紐帶,更是益農(nóng)百姓興修水利的見證,和渴望美好生活、渴望平平安安的樸素愿望 的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