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之言故事會③ 丨南門江,蜿蜒在蕭山城南的“母親河”
時間:2023-12-27 10:09:25 來源:蕭山蜀山
清波映晚霞 沈衛(wèi) 攝
南門江原名潘水,又稱塔河。因始于蕭山城南門,故名為南門江。它溝通浦陽江和西小江,貫穿蜀山南北,在這片土地上久久流淌。
今天,讓我們一同走進南門江的故事,探尋這條河道孕育出的蜀山歷史與文化吧~
千頃碧波萬噸糧
南門江穿越過蜀山平原,這里是一片肥沃的土地,以種水稻為主的里畈入,人們世世代代在這里日出而作,日落而歸,生息繁延??。
早在第四紀晚更新世以來的海進與海退時,促進了蕭山中、北部平原的發(fā)育形成,更新世末期處于海退階段,蕭山北錢塘江沿岸,從南經(jīng)蕭山縣城至城南(現(xiàn)蜀山)的廣大地區(qū)廣布一條寬窄不一的環(huán)狀沙堤。隨著海水退出,形成蜀山平原。特別是在大禹治水成功后,蕭紹平原出露,先民們離開山區(qū)向平原地區(qū)進發(fā)。大禹率越民平整孤丘,開墾種稻,人們定居在這160公里的土地上開始農(nóng)耕漁獵,有了安居樂業(yè)的生活。
在漢朝武帝時,中國出現(xiàn)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局面,由于重視水利建設(shè),隨著海退,蜀山平原海塘不斷向北推出,土地面積擴大。逐漸成為蕭山的魚米之鄉(xiāng),縣城便選擇在這里,背靠北干山而筑。舊時筑城墻,“周一里二百歩,高一丈八尺,厚一丈一尺”。至南宋嘉泰年間已廢。明嘉靖三十二年(1533),知縣施堯臣重筑縣城,開陸門有東門、南門、西門、北門、后又有小南門共五座,開東、南、西三座水門,通蕭紹運河、南門江、行舟楫。南門江上的水城門曾有吊橋,設(shè)守卒拉索啟關(guān),可見南門江歷史悠久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
南門江水用于灌溉農(nóng)田,兩岸良田萬頃,稻谷飄香。河中水產(chǎn)品種繁多卻又名貴。南門江土步魚與湘湖土歩魚齊名,鯉魚肉肥鮮嫩,鳊魚、白條魚、鱸魚、桂魚、團魚等名優(yōu)水產(chǎn)齊全。蝦肥蟹壯,放養(yǎng)的鰱魚一年能長到三五斤重,包頭魚長得更大,二三年的有二三十斤重。河水中種植的“南門江老菱”更是聲名遠揚,河灘上的“美女茭白”鮮嫩可口,讓人垂涎欲滴。兩岸種植的水稻幾乎旱澇保收,這一片土地成了蕭山的魚米之鄉(xiāng)。
沿岸的東蜀山蘊藏著豐富的白云石礦,1958年大辦工業(yè)時曾建起蕭山白云石礦,1962年停辦。白云石是制造玻璃的原料之一,以北干山的石英砂為主,加白云石和硫酸礦渣,在高溫爐里熔煉即可制成玻璃。
南門江的主要功能是貫通浦陽江和蕭紹運河、錢塘江水路,溝通了“活水碼頭”臨浦鎮(zhèn)與蕭山縣城的水上運輸。作為山陰道上古商埠和驛站的蕭山南部重鎮(zhèn)臨浦,早在晉代就是浙北、浙西、閩廣的水果、竹木、食鹽、糧油集散地。南門江作為水上交通要道,為活躍商易業(yè),發(fā)展民族工業(yè),起到了重要的橋梁與紐帶作用。著名的所前楊梅,早上采摘,上午乘航船從西小江南門江過來到縣城,中午就可以出售或轉(zhuǎn)杭州。對于當(dāng)時陸上交通缺路少車輛的情況下,南門江自然功不可沒。
本|期|文|字|作|者
金阿根,系浙江省作協(xié)會員,已出版?zhèn)€人作品集9本,在《萌芽》《江南》《西湖》等雜志和《人民日報》《工人日報》《浙江日報》等副刊發(fā)表作品200萬字,現(xiàn)為杭州蕭山休閑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