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副刊推薦樓塔作家美文:《山里的五月,風(fēng)很輕》
更新時間:2024-06-25 14:48:03 內(nèi)容來源:蕭山樓塔
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是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(zhǔn)的國家一級學(xué)會,近日,在中國副刊公眾號刊登了樓塔作家樓建文的美文《山里的五月,風(fēng)很輕》。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吧~
山里的五月,風(fēng)很輕
作者:樓建文
山里的五月,依舊在春天里晃悠,風(fēng)很輕,涼意颼颼。在我的記憶中,往年到了五月中旬,城里的女孩早已穿上了裙子,滿大街風(fēng)采,滿大街飄逸。今年則有所不同,早上電臺里還在說:這樣的天氣是近二十年來所少有的。真不知這夏季是否會一反既往,來一個清涼一夏。
在老家已住了好些日子。山里偶爾會下雨,似春雨一般,細(xì)細(xì)復(fù)疏疏,纖纖又霏霏。裊裊南風(fēng)拂過,山間薄霧散盡,那日頭的清輝又會灑滿仙巖山,嵯峨,蔥綠,秀麗,壯觀。
環(huán)繞在仙巖山周圍有三座村莊,巖下、巖門、巖上。我的老家在仙巖山的下方,五百年前老祖宗就給它取好了名字—巖下村;緊貼在仙巖山山體旁的小村是巖門,傳說中仙巖山有一扇門,山上的神仙都從此門出入;而仙巖山西南面的那個山村,自然而然地叫巖上村。三座村莊相距很近,從巖下去到巖上也就步行二十分鐘的距離。
那是一個雨后的早晨,我循著那條鄉(xiāng)間的小路去往巖上,溪水在身旁不停地?fù)u擺著,擁擠著,喧囂著,發(fā)出嘩嘩聲響。州溪兩岸,山色青青,綠影婆娑,繁雜的翠色,紛紛涌入眼中。光陰在綠葉間輕輕地掠過,留下了自然、清新、與世無爭的恬靜,這不正是城里人所向往的土里土氣與無邊的綠意。
繞過仙巖山,就到了巖上村。“巍巍怪石立溪濱,曾隱征君下釣綸。東有祠堂西有寺,清風(fēng)巖下百花春?!泵看蝸淼竭@里,都會讓人想起初唐詩人王勃寫下的詩句。巖上村,歷史悠久,四百多年前,早有張姓人家遷徙至此,他們在州溪之濱,在怪石之旁,在許詢下釣綸的地方,安家落戶,繁衍生息。后在明朝萬歷年間和天啟年間又有俞、樓兩姓族人遷入,村落逐漸形成了氣候,這就是巖上村的來歷。
村口有一小公園,小路上走來三位老年婦女,她們頭戴斗笠,腳穿雨靴,身上圍著圍裙,一手挾著小板凳,一手拿著鐮刀。我好奇地問:你們這身裝備準(zhǔn)備去干啥?老人們笑著回答:去公園拔草。真不知是從何時開始,在這山野鄉(xiāng)間,也有了曾經(jīng)是城里人獨享的專利——公園。卵石鋪成的小道,木結(jié)構(gòu)長廊,一排排路燈,登山游步道,六角涼亭,疊石護欄小景,蘆葦香蒲睡蓮,櫸樹香樟翠竹,花卉綠植盆景……
巖上村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。村中有一深潭,老百姓稱作“龍尾巴潭”,也有人叫它“仙人潭”。說起龍尾巴潭,自然有它的出典。村里的老干部張雪法繪聲繪色地說:小時候聽老人們說,很久很久以前,龍尾巴潭深不見底,它一直通往東海。當(dāng)年有一條小青龍,從海中游玩至此,將龍頭探出水面,見此地青山碧水,甚是歡喜,便一躍出潭,形成了一條山脈,橫臥于蕭山與富陽的大山深處,它將龍頭高高地翹在富陽的龍門,而將龍尾靜靜地沉入深潭之中。
接下來的幾則故事,仍舊與龍尾巴潭相關(guān)。
話說在公元317年,西晉滅亡后,東晉名士許詢,跟隨父親來到江南。好游山水,終身不仕的許詢,曾隱居于百藥山麓,閑暇時光,時常走下山崗,來到龍尾巴潭,穩(wěn)穩(wěn)當(dāng)當(dāng)?shù)刈谔吨心菈K突兀的巖石之上,手拿釣竿,心無旁騖,放空自我。故此,村里人將聳立于水中數(shù)丈高的大巖石,稱為仙人石或玄度(許詢字玄度)石。
唐末農(nóng)民起義領(lǐng)袖黃巢,領(lǐng)兵打仗經(jīng)過仙巖山,見一老嫗正在山腳下的草棚里搓湯圓,便下馬與其聊天,老人的一番理論,點醒了殺了如麻的黃巢,于是黃巢將手中寶劍插入龍尾巴潭,并留下一句話:要得此劍,必須家中有十兄弟。村里有戶人家,生有一女九子,也想得到此劍,自認(rèn)為女婿可以算作半子,湊起來是九個半兄弟,應(yīng)該可以瞞天過海了。有一天,這九兄弟與姐夫一起來到潭邊,他們齊心合力地拔劍,眼看就快成功了,老三突然喊了一聲“姐夫,用力”,此話一出口,那寶劍便機警地縮了回去。之后,他們幾次三番地努力,終因先天不足,功虧一簣。
巖上人熱情、真摯、為人溫厚,而且會講故事。毛竹小橋、溪流改道、石崖上的搖頭菩薩、半山腰上的老虎洞、山腳下的七仙廟、消失了的土地廟和廟里住著的那個郎中——清朝皇族后裔愛新覺羅·那普康……
山里的五月,風(fēng)很輕,故事很動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