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舊版 | 設為首頁 蕭山網(wǎng) - 瓜瀝網(wǎng)
您的位置:蕭山網(wǎng)首頁 > 瓜瀝網(wǎng) > 媒體關注 > 正文內(nèi)容

清風亭的傳說

時間:2020-01-22 10:16:09   來源:   

項寶泉

□史海鉤沉

  古北海塘邊,有一座“清風亭”,位于瓜瀝鎮(zhèn)航塢山北,牛頭里石大門西側(cè)(原坎山鎮(zhèn)工農(nóng)村),距老底塘頭街不遠,在南沙一帶頗有名氣,只知道建亭是為了紀念清官,緊靠朝北山腳,依山而建。

  上世紀七十年代前,清風亭有屋朝北共二進,頭一進是三開間大堂屋,第二進是朝西背靠山的二間小平屋,其中一間是臥室,南一間是廚房,小平房頂頭還有一間“凈頭”(廁所)。

  清風亭聽其名謂,好像是一座亭子,實際是由三大二小五間房屋組成,亭西側(cè)是一條大溪溝,溝西南是山岙和一大片農(nóng)田,溪溝順山腳坡徒,溝寬而深,每逢下雨,溪水從山巔北側(cè)自上而下,匯集于山腳,溪水湍急,如遇連日雨水,從不淹田,每逢干旱,溪溝仍有涓涓細流,也不干枯,此溪既能儲水,又能抗旱,平時溪水滿溢,直通大灣。

  經(jīng)考證,清風亭內(nèi)一直供奉著一尊土地菩薩,究屬何因?卻眾說紛紜,只知道每年農(nóng)歷三月初六和五月初二拜謁者甚眾。解放以前,曾有一位叫妙月的老道居住,解放前夕,老道故世,后有工農(nóng)大隊十四組社員沈鎮(zhèn)海管理。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,開展“農(nóng)業(yè)學大寨”時期,開山取石,圍海造田,始在沿航塢山各地開辦石料廠(即采石場),不久清風亭所在山腳也要開山,清風亭被拆遷至工農(nóng)大隊萬家塢內(nèi)(今工農(nóng)村),重新建房,仍是“清風亭”,又稱 “鎮(zhèn)海殿”,香火十分旺盛(附:今“清風亭”照片)。

  那么清風亭究竟建于何時?因何而建,原建亭碑記已毀,查閱《坎山鎮(zhèn)志》和《蕭山縣志》均無記載。為此經(jīng)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走訪,經(jīng)當?shù)氐囊恍├先擞洃浐蜌v代傳講,說法不一,據(jù)傳說在宋朝時期(北宋),錢塘江南岸,江邊航塢山腳,有一座供路人休息的涼亭,當時山北臨江,面對滔滔大海,路亭筑在山腳之上,因四面通風,涼風習習,故稱為清風亭。

  又一傳說是:為紀念鎮(zhèn)海抗潮的“張老相公”而建清風亭。據(jù)《蕭山縣志》記載:張夏,宋蕭山長山人(今樓塔、河上一帶),其父張亮是五代越國主刑官(宋太祖追封其為刑部尚書),后夏蔭父職,被授郎官,擔任泗州知州,因治理水患有功,士民頌之。宋景佑年間,朝廷任其為工部郎中及兩浙轉(zhuǎn)運使,他從走訪民眾中獲悉,浙江水患嚴重,特別是錢塘江兩岸海塘年久失修,大潮常毀塘,危及兩岸,生靈涂炭。經(jīng)他多次勘察災情,他認為主要是錢塘江兩岸的防潮泥塘易被潮水沖毀,屢修屢毀,這是水患的主要原因,擬逐漸改泥塘為石砌塘,在他的號召下,修筑石塘歷時三年,終于完成修塘的使命,其后潮災頓減。錢塘江兩岸的潮災減少,民眾安康,因此,他深受百姓的擁戴。他在一次視察錢塘江大潮時,不幸船被巨浪打翻,落水身亡,當?shù)孛癖姡顬楸?,追認他為“潮神”和“張老相公菩薩”。他不僅是一位與潮水作斗爭的英雄,而又是一位一心為民的好官,因此地方府衙,申報朝廷,被追封為“寧江侯”,后世歷代皇帝又有封贈,并在宋仁宗慶歷年間(1042年)敕建“張夏行官”(在原落江地,今衙前鎮(zhèn)新林周)。

  據(jù)有關方面統(tǒng)計,為了紀念這位抗潮英雄,百姓的好官,在錢塘江南岸,北海塘邊除了“張夏行宮”外,還有十八座“張老相公廟”或“鎮(zhèn)海殿”,每年農(nóng)歷三月初六,是張夏的生日,至今祭祀人群不絕,這就是北海塘邊建清風亭的由來。

  另一傳說是為了紀念南宋清官,朝廷行臺御史項廳,據(jù)《蕭山衙前項氏宗譜》記載:項廳(1206-1299),其始祖項萃是南宋建炎元年殿中侍御史(遷浙衙前第一世),其祖父項松任南宋孝宗朝禮部尚書,后其孫項廳任行臺御史,他在任期間與當朝奸相賈似道,作針鋒相對的斗爭,當時的理宗皇帝非常害怕賈賊,賈又不把皇上看在眼里,他權傾朝野,為非作歹,無惡不作,這也是造成南宋朝加速滅亡的根由。當時的忠臣以項廳為代表與奸相賈似道作堅決的斗爭,賈似道最終受到應有的審判,歷史作出了公正的判決。清官項廳至告老還鄉(xiāng),享年九十三歲,逝前他告誡子孫,不勉勵后代入朝為官,要做普通百姓,要謹守禮儀,敬孝祖先。逝世后,當?shù)匕傩諡榧o念這位為國為民的清官,安葬在清風亭上山頭,老底該墓前有石人石馬和旗桿石,被稱為“項家大墳頭”,每年農(nóng)歷五月初二為祭祀項家老祖宗的日子,在清風亭祭拜,上世紀七十年代初,因開山被毀,老墳也由塘頭項氏子孫搬遷。

  關于清風亭的歷史,根據(jù)調(diào)查推斷,在航塢山北,還是錢塘江江流時期,山北江邊修筑的清風亭,起初應該是紀念清官或為民辦事的父母官,到明末清初時建屋代亭,塑神拜謁,既是潮神,又是當方土地神。也可能是錢塘江江流不走南大門 ,改中小門入海,即江流改道后,由原來的亭子,改建成廟宇或道觀。但一直始終稱其為清風亭。

  筆者在一九五五年暑假,和同學們?nèi)ヅn^里石大門和清風亭玩,此時正在修建“衙瓜”公路,我是第一次見到清風亭,顧名思義,當時以為是一座亭子,實際卻是路邊山腳處的三間朝北大堂屋,見當中一間屋檐下,懸掛著一塊亭匾,上書“清風亭”三個雄偉大字,是一塊黑底金字的橫匾,落款是大清嘉慶三年(1798年),亭西側(cè)廊東墻有重修碑記一塊,當時未細看碑文(系石刻字,未描黑),既是重修,應有建亭碑記。上世紀七十年代,因開山采石而移拆清風亭,我聞訊后,即去時見亭屋已拆,亭碑已毀,只見殘碑“戊午年春”吉立,問訊亭橫匾也早已燒掉,所以確切詳細的建亭時間已無從查考。

  據(jù)悉,在杭州西湖風景區(qū)和紹興府山公園,歷史上都建有清風亭,但該亭均為紀念北宋名臣,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學家、兵部尚書范仲淹(989-1052年)。范仲淹曾在北宋仁宗皇佑元年任杭州知州,適逢杭城糧荒,難民無數(shù),他一心為民,與民共度災年,他為官清正,兩袖清風,故后世百姓建清風亭,為紀念為國為民的好官。由此推論,航塢山北建清風亭也是為了紀念好官和清官是不會錯的,今撰文,以不致淹沒。

本站編輯:韓晨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