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德良:知名的教育家和慈善家
時間:2012-11-28 09:02:00 來源:
瓜瀝名人
據(jù)瓜瀝鎮(zhèn)志記載:高德良,號仲卿,瓜瀝鎮(zhèn)塘下高人,清咸豐七年(公元1857年)生,卒于民國二十一年(1932年),享年75歲。
高德良先生幼承庭訓,聰慧過人,熟讀詩書,又諳書畫,16歲中舉。當時受瓜瀝塘頭任氏畫家影響,又善工書畫,后秉承父意棄儒從商。
由于當時南沙(瓜瀝塘外沙地)為生產(chǎn)棉花和蠶桑之地,高德良先生先后在紹興城里、杭州、蘇州、湖州、嘉興等地開設商號,經(jīng)營棉花、棉紗、布匹,為激活沙地的農(nóng)業(yè)、蠶桑業(yè)和當時瓜瀝的國民經(jīng)濟起到促進作用。經(jīng)過十多年的經(jīng)營,高德良先生一躍成為紹興巨富(瓜瀝塘頭原屬紹興),家資百萬,田園房產(chǎn)眾多,名貫江南。
高德良一生慈善,出錢出力支持社會慈善事業(yè),又十分重視教育,是明清時期有名的教育家和慈善家。
教育興國,育人為本
清光緒十年(公元1884年),高德良先生看到當?shù)孛癖娙狈逃?,他決定興辦學堂,在瓜瀝塘頭獨資辦起高氏義塾。辦學宗旨是喚起民眾,振興華夏,培養(yǎng)人才,為國為家。每年有近百學生入讀,每年支銀二千元作為教育經(jīng)費,對學生免收學費,中午免費吃飯。民國六年(1917年),高氏義塾改名為雨化小學。學校辦在高家祠堂內,當時學生最多時達幾百人,又稱洋書學堂。由于當時師資豐富,配備完善,學制嚴謹,申辦學校的手續(xù)也很完備,成為紹興地區(qū)很有名氣的一所學校。1922年,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頒發(fā)給雨化小學三等褒獎證書和獎章。這所小學一直辦到解放前后,高家祠堂成為瓜瀝區(qū)中心小學,后又改為瓜瀝鎮(zhèn)第一小學,現(xiàn)更名為任伯年小學。
高德良先生創(chuàng)辦的“高氏義塾”和“雨化小學”在當時為瓜瀝培養(yǎng)了很多有識之士,為國民基礎教育作出了巨大貢獻。
民生為重,熱心公益
民國十七年(1928年),當時瓜瀝塘頭戰(zhàn)亂不斷、社會動蕩,又加上時疫流行,缺醫(yī)少藥,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。
高德良先生看到民眾如此悲慘的生活狀況,決定聘請當?shù)赜忻t(yī)生,在瓜瀝塘灣頭開設中山醫(yī)院,由項、俞、繆三位當?shù)孛t(yī)坐診,為瓜瀝鎮(zhèn)和南沙地區(qū)百姓治病。當時醫(yī)院門庭若市,來診者不計其數(shù),并一律免收診金,對困難家庭還資助藥物。因此,民眾稱高德良先生為“大善人”。
一生為民做好事,是高德良處世為人的心愿。凡遇地方修橋、鋪路、造涼亭、廟宇修葺,高德良每每出資獨修,不下幾十處,而不樂冠其名。民國六年(1917年),高德良先生出資一千五百銀元,修建瓜瀝至安昌石板路五公里,其中建橋七座。在建瓜瀝和紹興湖鼎接壤石橋時,困難重重。一個巫婆甚至放話,此處不能建橋,會影響紹興風水。為此,高德良先生經(jīng)過多方協(xié)調,終于接通了紹興和瓜瀝塘頭的陸地官道,使二縣民眾交通便利,百姓受益匪淺,萬民擁戴。此橋后來命名“高家橋”。
民國九年,千年古剎“陛下廟”枱桁均受白蟻所蝕,主持永靜法師求助高德良先生,高即應允,出資百余金,經(jīng)工匠設計,用石條替代木質枱桁,以免蟲蛀,以圖永久。
民國十二年十月,高德良先生在瓜瀝塘頭中街置樓房三間,開辦閱報社、施材局和消防隊(永安消防,又稱救火龍會),一切費用由他開支,遇火災必然出“龍”相救。遇相鄰糾紛交涉之事,他會出面排解,或由他賠款,息事寧人,并勸說鄉(xiāng)親要團結互助,和睦鄉(xiāng)里。
高德良先生一生家財富豪,且從無欺貧愛富之心,更不忘貧苦民眾,一生熱心社會公共事業(yè)。他號召有錢人家提倡社會公德,要積德?lián)P善,一心為民眾。他一生樂善好施,是當時家喻戶曉的慈善家和教育家,他樂于奉獻的精神值得后人紀念和崇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