黨灣網(wǎng) > 鎮(zhèn)街博覽 > 民風民俗 > 正文

【南沙夜話】故鄉(xiāng)·人物系列六:倪國太,黨灣建筑吃“螃蟹”的人

更新時間:2020-05-07 15:23:43    內容來源:   

  “勤誠黨灣,建筑名鎮(zhèn)”,“建筑”是黨灣的“特色”,黨灣在建筑業(yè)的發(fā)展上,可以說是別的鄉(xiāng)鎮(zhèn)所無法比擬的。那么,黨灣建筑是怎么發(fā)展起來的,哪些建筑人是黨灣建筑業(yè)的奠基人呢?黨灣建筑人都說,以倪國太等為代表的第一代建筑人,是黨灣建筑業(yè)的奠基人。

  2008年9月,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《黨灣鎮(zhèn)建筑業(yè)志》,在“人物傳”的篇章中是這樣介紹倪國太的:倪國太(1929-2006),黨灣鎮(zhèn)永樂村人,高中文化。1957年,倪國太及本地幾個泥工、石工、木匠,自發(fā)組織在一起,在黨灣及附近地區(qū)修房建橋,逐漸形成一支以倪國太為首的較為固定的建橋隊伍,為建筑隊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礎。1962年,黨灣公社修建隊成立,倪國太任施工員,即當時的技術負責人。1964年上半年,黨灣修建隊建造梅林灣上的八字橋,倪國太自行設計,負責施工,在人員不足10人的情況下,3個月完成建橋任務。1968年,倪國太又自行設計建造黨灣衛(wèi)東橋。不久,又去杭州化纖廠負責建廠房。此后,黨灣修建隊在附近地區(qū)造了不少橋梁和房子,業(yè)務好了,名譽也有了。那時,倪國太年歲雖大,但仍如年輕人一樣聰穎好學,以后一段時間的抽水機房、大隊辦公室及會堂等建筑大多是他設計的,于是倪國太聲名大振,人們都叫他“工程師”,他為黨灣建筑業(yè)的興起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倪國太在20世紀50年代曾任選區(qū)副主任、高級農(nóng)業(yè)合作社副社長,20世紀60年代為黨灣修建隊技術骨干,1970年,任當時的衛(wèi)東公社建筑隊副隊長,1981年12月,任黨灣建筑隊隊長,1986年7月,任蕭山第二建筑公司黨灣工程處主任(代),1991年10月調到黨灣工業(yè)辦公室工作,1992年退休。

  如果有心,細細地梳理一下倪國太一生的履歷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倪國太一生所留下的“足跡”,恰好就是黨灣建筑業(yè)從無到有,從有到發(fā)展再到逐步走向輝煌的“見證”。黨灣是一片年輕的沙地,至今也只有100多年的歷史。“黨山灣底,經(jīng)濟篤底”,這是當年人們提及黨灣時常說的一句話,這說明當時黨灣人的生活條件很差,日子過得比較艱苦。我總覺得這份“苦”也間接地促進了黨灣建筑業(yè)萌芽的成長。人多地少,地又貧瘠,要想改善生活,總得另尋出路。隨著沙地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生產(chǎn)大隊辦公房、供銷社、會堂這些房子要造,興修水利,有路有橋要建,這給一部分頭腦靈活、手腳勤快的農(nóng)民提供了機遇。倪國太就是這些農(nóng)民中的一位,他們抓住了“機遇”。早在1957年,倪國太就聯(lián)合幾位泥工、石工、木匠,拉起了一支隊伍,開始從事修橋鋪路、造房子的工作了。由此,以倪國太為代表的第一代黨灣建筑人產(chǎn)生了。

  倪國太做“建筑”,有過“拜師學藝”的經(jīng)歷嗎?沒有。倪國太在做“建筑”之前學習過“建筑”嗎?也沒有。倪國太在拉起隊伍之前,只是接觸過“建筑”。倪國太的兒子,上海市杭州商會前會長、上海杭商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倪柏祥,在談到父親最初是怎么開始接觸“建筑”時說,六十多年前,縣里在他們永樂村修建十二埭閘,當時來造閘的師傅,晚上就住在工地附近的人家,他們家里也住了幾位。當有師傅說工地需要小工時,倪國太就決定去做小工了。做小工不僅可以掙點錢,只要自己腦子靈活,還可以學點“手藝”?!笆炙囋谏?,勿會落魄”,“學得手藝,賊偷不去,火燒不去”。當年,想擺脫貧困的沙地人,對身懷一技之長特別看重。后來我査找了相關資料,十二埭閘是1950年時蕭山縣水利部門組織黨灣的泥工、木匠、石工等修建的,這座閘位于黨灣東北部的十二埭,在三官埠灣和十二埭灣的交叉口。1954年老閘倒塌后又重新修建,重修的十二埭閘在老閘南方約1000米處,為5孔,每孔2.5米,閘的建成,防止了錢塘江江水的倒灌。

  倪柏祥回憶說,他父親的“技藝”,是在建筑工地做小工時“偷”來的,我們蕭山人叫作“偷拳頭”。倪國太年輕時身強力壯,舉個例子,四麻袋稻谷,倪國太能夠一下扛起來就走。每袋兩百斤,四袋可足足有八百斤。倪國太力氣大,又勤快,到建筑工地做小工自然很受歡迎。因為不甘心總是做“小工”,倪國太起早貪黑,一邊干活一邊“偷”學技術,白天請教老師傅,晚上回到家里繼續(xù)“鉆硏”。“看看不值鈿,學學兩三年”,因著那份刻苦,看得多了,做得多了,倪國太也就慢慢地入行了。

  倪國太的建筑生涯是從修橋鋪路起步的。那個時候,黨灣的泥工、木匠、石工、油漆工等,主要有倪國太、於成虎、王小炳、張友泉、李興告、陳張夫、金志明、金志浩、王才柳、楊成彪、沈永金、李德釗、沈錦立、萬大釗、王永生、許阿偉、童阿金、朱七二等數(shù)十人,他們可謂1949年以后黨灣的第一代建筑人。

  當時在黨灣搞建筑的,幾乎全為手工操作,缺乏機械設備,大多靠肩扛手提,生產(chǎn)也處于零散狀態(tài),有業(yè)務忙一陣,沒業(yè)務分散務農(nóng)。1962年成立的黨灣修建隊,是由當時黨灣的一些泥工、瓦工等組成的,人員雖然集合起來了,但設備依然簡陋,很多手工藝人也沒有見過“大世面”,更談不上做過大工程。那時,倪國太在修建隊當副隊長、施工員,所謂“施工員”,按現(xiàn)在的話來說,就是技術總負責人。修建隊成立之初,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建機埠,用于農(nóng)田灌溉。1963年,當時的黨灣片共建了16個機埠,這對修建隊而言,是一次“培訓”,隊員從事基建的技術水平有所提高,全隊的運作和管理機制也初步建立起來了。

  1964年開春,黨灣修建隊接到了一個艱巨的任務,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任務絕對可以說是艱巨的:一個當中從未有人建過橋的修建隊,要建一座橋了。這座橋就是位于梅林灣河道上的八字橋,八字橋為當時黨灣至義盛的必經(jīng)之橋。這工程如今說起來,不過是短短的幾行字:“建造八字橋由倪國太具體負責,參加造橋的隊員約10人,第二季度末八字橋完工。”但在當時,這一重擔是壓在倪國太身上的。在我看來,這是倪國太吃的第一只“螃蟹”,倪國太是自學成才的,之前,他本沒有建橋的經(jīng)歷。也許在日后,當做過許多大工程時,再來回憶當初,會覺得“當初”做的,已經(jīng)不值得說了,但想想“當初”,依然會感到,跨出第一步是最難的?!叭f丈高樓平地起”,“ 礱糠搓繩起頭難”,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我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無法知道倪國太當時的想法,但我知道,沙地人有種性格,叫作“不怕困難、敢為人先”。又或許,是藝高人膽大,經(jīng)過數(shù)年從事建筑業(yè)的實踐,倪國太已經(jīng)積累了相當?shù)慕?jīng)驗。倪柏祥回憶說,他的父親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,在工地上學,從書本中學。那時在家里,晚上、平時空閑時、雨天出不了工的日子,倪國太總是埋頭于圖紙,或者做預算和決算,手不釋卷。我想,即使在夢中,倪國太想著做著的,也是他的“建筑”吧?天道酬勤,沒有付出哪有收獲。倪國太對建筑的“癡迷”,從中也可見一斑。

  1964年下半年,黨灣修建隊建造了榮十新建洋橋。這之后,黨灣修建隊造過臨浦閘、美女壩閘等,建橋技術逐步成熟。1967年,修建隊承擔了建造黨灣各大隊會堂(兼做麻站、倉庫)的任務。這之中的許多工程,都是倪國太自行設計的,因此,倪國太成了黨灣建筑人所熟知的“工程師”。在倪國太等人的率領下,1968年,黨灣及梅西建筑隊部分建筑人員去當時的杭州化纖廠建造廠房,我不知道這樣說合不合適,建造杭州化纖廠廠房是黨灣建筑人吃的第一只杭州“螃蟹”。黨灣建筑人員的素質比較高,建筑質量比較好,在杭州建筑界贏得了良好的聲譽,這為以后黨灣建筑人在蕭山城鄉(xiāng)全面“開花”,以及逐步走向上海市場打下了基礎。1974年,黨灣修建隊到蕭山當時的城廂鎮(zhèn)等地大搞建設,到1977年,建造了蕭山縣第一人民醫(yī)院、縣外貿局、縣委招待所、縣副食品公司、縣委黨校、西興供銷社等。在蕭山境內全面“開花”的同時,黨灣建筑人開始向杭州拓展業(yè)務。1979年“雙包”承建了杭州印染廠醫(yī)務室、杭化纖宿舍樓等工程,所謂“雙包”,即包工、包材料。這一年,黨灣修建隊掛靠蕭山第二建筑工程公司,易名為蕭山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黨灣建筑隊。從1983年開始,蕭山二建公司黨灣工程處從內地向外地特別是上海開拓業(yè)務,建筑隊下屬的一個組長方信榮首先帶人到上海闖蕩,他們開展建筑施工的第一個工地是個幼兒園,第二個工地是青浦的徐涇橡膠廠。1984年以后,黨灣工程處的不少組長繼續(xù)帶人到上海承包工程,承建了奉賢機械廠、徐涇銅管廠等工程。1985年,蕭山二建公司黨灣工程處改名為蕭山二建三零一工程處,這一年,工程處組長李柏軒等人自籌項目部進入上海建筑工地,承建了上海國棉二廠、上海輕工業(yè)大學。據(jù)相關記載,1985年,黨灣建筑行業(yè)在冊人員已經(jīng)有537人,建筑隊創(chuàng)利潤36.62萬元。工程處倪國太被評為鄉(xiāng)辦廠能人,平元春、方信榮、張水根、陳衛(wèi)元、潘高大、倪土賢、平元英、翁月根、張如錦、平元先被評為鄉(xiāng)先進黨員。

  到了1986年7月,蕭山二建公司三零一工程處由倪國太任主任(代),并成立了業(yè)務技術、生產(chǎn)管理、質量安全、財務四個科。到1989年3月,三零一工程處已有固定資產(chǎn)205萬元,員工1200多人,其中有1000多人在上海從事建筑業(yè)。到1989年,黨灣建筑業(yè)收入達2624萬元,占了全鎮(zhèn)總收入的四分之一。1990年,三零一工程處被評為義蓬區(qū)骨干企業(yè),完成了鎮(zhèn)下達給三零一工程處的產(chǎn)值與利潤分別達到2000萬元和55萬元的目標。1991年,三零一工程處改名為蕭二建第二分公司。這一年倪國太被調到鎮(zhèn)工辦工作,1992年倪國太退休。

 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,民營經(jīng)濟得到了蓬勃發(fā)展。1991年,曾擔任過建筑隊隊長的平元春自己組織工程項目部到上海拓展市場。據(jù)平元春介紹,這期間,他們接手了12層高的上海華林大樓、33層高的上海三菱電器有限公司電梯試驗塔等項目,這些項目,當時一般的建筑隊是不敢接手的,由此也創(chuàng)造了黨灣建筑的新“高度”。1992年倪柏祥、徐文通,1993年翁仲良、丁國安,1994年胡云水等人,紛紛自籌項目部進軍上海建筑業(yè),從此,黨灣建筑業(yè)在上海打響了品牌,并漸漸地輻射到了全國,進而打開國門走向了世界。

  作為1949年以后黨灣的第一代建筑人之一,在黨灣建筑早期萌芽和發(fā)展,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黨灣建筑日益走向輝煌的歷程中,都可以找到倪國太的“身影”,也可以說,以倪國太為代表的一代建筑人,是黨灣建筑的吃”螃蟹”者,他們不畏困難,奮力拼搏,勇于創(chuàng)新,敢為天下先,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,為黨灣建筑業(yè)的崛起奠定了扎實的基礎,他們是黨灣建筑的奠基人。近些年,黨灣建筑界一些響當當?shù)娜宋铮热缧煳耐?、翁仲良等的父輩,就是和倪國太一起做建筑的?/P>

  提起倪國太,他留給人們的印象,似乎不是在風起云涌的建筑市場“叱咤風云”的大人物,更像是一位和藹、勤懇、吃苦耐勞、關心他人和群眾打成一片的“領導”,或者是手拿一卷圖紙的施工者。的確,倪國太對黨灣建筑的貢獻,也許更多的在于“技術領域”,“小孩要教養(yǎng),工程要質量”,對于每項工程的質量,倪國太都抓得很嚴,有時近乎“苛刻”。為了把握工程質量,倪國太常常下到一線工地,無論工作有多忙,晚上有多晚,他都要抽時間去看看,為確保質量,他不允許有一個“細節(jié)”出現(xiàn)疏忽。多年來,倪國太帶出了很多的徒弟,比如裘惠良、羅傳煥、王建明、徐松良、張冬林,等等,他們中的大多數(shù),都已成為黨灣建筑業(yè)名頭很響的“技術骨干”。黨灣建筑人說,在黨灣建筑的技術領域,倪國太的“徒子徒孫”,占據(jù)了“半壁江山”,可能“半壁江山”還不止。一個個質量過硬的工程,為黨灣建筑在市場上樹立起了良好的形象。

  在為人處世上,倪國太在黨灣建筑人也有著良好的口碑。倪國太擔任黨灣建筑隊負責人期間單位是“集體”的,盡管他比別人要多付出很多,相對于他的付出,他比別人也沒有多拿多少,對此,他毫無怨言。也正是由于清廉,倪國太在單位里的威信很高,他帶的班子也很團結。黨灣建筑業(yè)能夠發(fā)展到今天,黨灣能夠成為遠近聞名的“建筑名鎮(zhèn)”,這與以倪國太為代表的第一代建筑人善于搶抓機遇,勇于開拓進取,不計報酬、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分不開的。

  在“勤誠黨灣,建筑名鎮(zhèn)”這一品牌日益打響的今天,人們必將銘記一代黨灣建筑奠基人的名字。

文 | 于曉


作者:  編輯:樓晶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