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檔精品丨蕭山圍墾記憶:是珍貴歲月,更是精神財富
編者按:讓檔案“潮”起來!浙江省檔案館聯(lián)合潮新聞推出第二批“浙檔精品”專欄,宣介全省檔案工作品牌,展現檔案時代價值。
在杭州市蕭山區(qū)檔案館一層展廳,為國慶而打造的“踏浪奮進創(chuàng)輝煌”—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蕭山發(fā)展足跡展正在展出中。在幾大展覽板塊內,有一個特殊的展區(qū)——蕭山圍墾。
杭州蕭山北部沿江地區(qū),曾深受潮災之苦,自1966年開展大規(guī)模圍墾以來,蕭山共圍灘涂50多萬畝,有效緩解了蕭山建設用地的矛盾,拓展了蕭山的生存和發(fā)展空間。灘涂化良田的壯舉被聯(lián)合國糧農組織稱為“人類造地史上的奇跡”。檔案,是一份記憶,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,留存好蕭山圍墾記憶,成為了蕭山區(qū)檔案館歷年來的中心工作。
向潮水奪地 向海涂要糧。董光中 攝
難忘的歲月,一輩人獨家記憶
在蕭山區(qū)檔案館圍墾展區(qū)內有一本征集到的特殊筆記本,那是陳光裕老人的“圍墾筆記”,里面記錄著許多珍貴的圍墾資料,比如蕭山歷次圍墾的時間、面積、勞力、財力、險情等情況。
古有愚公移山,今有蕭山圍墾。翻開著這本筆記,曾經的歲月歷歷在目。
陳光裕捐贈的圍墾筆記。蕭山區(qū)檔案館供圖
早期圍墾沒有機械設備,完全依靠人海戰(zhàn)術。蕭山人民冒嚴寒、戰(zhàn)酷暑,靠著手挑肩扛,齊心協(xié)力完成了圍墾這一壯舉。陳光裕還記得當時的一句順口溜:“吃的石米飯,睡的白沙灘,夏天大蚊蟲,冬天西北風,披星又戴月,滿身是泥沙”。
作為一名水利工程師,陳光裕從1965年開始直到2004年退休,都一直在與圍墾這件事打交道。當年,因為工作需要,他不僅需要跟同事們設計、改善水利設施,每次出現險情,也都要去現場查看,提出搶險建議。圍墾中的很多搶險閘都是陳光裕經手過的,他設計的一些搶險閘至今仍在發(fā)揮作用。
“圍墾的事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?!睂τ陉惞庠碚f,圍墾是生命里最重要的記憶。他表示,艱苦奮斗、百折不撓的圍墾精神是蕭山精神的一部分,應該世世代代銘記,世世代代傳承。
1986年11月5.2萬畝圍涂期間,圍墾大軍在江邊駐地的工棚。呂耀明攝
除了陳光裕,曾擔任《蕭山報》記者的董光中老人也是蕭山圍墾的見證者。
大圍涂、挑泥會戰(zhàn)、拋石護堤、供銷社送貨到圍涂工地……董光中用相機捕捉下了眾多的圍墾的珍貴畫面,里面有開山采石的艱險,有墾區(qū)采桑、喜迎西瓜豐收的喜悅,還有灘涂上民工們挑著扁擔前行的眾志成城。
在向汪洋要空間的過程中,蕭山人民不僅變滄海為桑田,也鑄就了不朽的“圍墾精神”?!耙驗椴缓唵巍⒉蝗菀?,所以不能忘。”正如陳光裕老人所言,圍墾精神是蕭山當代文化的精髓,也是蕭山最大的精神財富。
征集+保護,留下寶貴的財富
“在我退休前能征集到這些照片,也可以說是了卻了一樁心事?!笔捝絽^(qū)檔案館陳新是征集編研科的原科長,今年退居二線。他口中說的照片,正是由董光中老先生所拍攝的2萬多張蕭山歷史發(fā)展圖片,其中有幾百張與圍墾相關。
“如果想要更加直觀和真實地留下那段歲月,必須找到當時的影像?!?014年接任蕭山區(qū)檔案館征集編研科科長時,陳新就從上一任科長那里接過了一個任務——征集圍墾時的圖片和視頻。
開山采石。董光中攝
2014年,董光中因病逝世。他去世后,家里人按照其遺愿,開始著手整理其生前拍攝的所有照片,而陳新也開始接過上一任科長的任務,持續(xù)跟進這批照片的征集工作。經過大量的前期工作,終于在2021年,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,董光中的兒子董江心來到了蕭山區(qū)檔案館,將數千張由董光中拍攝的珍貴城市照片(包括底片)贈予區(qū)檔案館。
“圍墾可以說是蕭山人共同的記憶,征集工作要做的就是把散落的點滴匯聚起來?!标愋抡f。據了解,截至目前,蕭山區(qū)檔案館已經征集圍墾視頻檔案50件,照片832張,底片1399張,文書檔案333件。
1972年,縣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關于下達當年圍墾地區(qū)機電排灌設備的文件。蕭山區(qū)檔案館供圖
而陳光裕老人的“圍墾筆記”,既是他圍墾生涯的見證,也是蕭山圍墾光輝歲月的見證,對于完善蕭山的圍墾記憶更是有非凡的意義。
如此珍貴的圍墾第一手資料,一開始以代保管的方式保存在蕭山區(qū)檔案館的?!拔覀冞@里保管環(huán)境比較好,陳老也相信我們的保管技術,最終決定把這份資料捐獻出來。”陳新說。
在檔案保護方面,蕭山區(qū)檔案館起步較早。蕭山區(qū)檔案館保管利用科科長呂亞芳介紹,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,檔案館就針對保存的各類檔案文件逐步開展了數字化工作。其中就包括692卷,共11700頁涉及圍墾的檔案,比如《關于蕭山赭山灣海涂圍墾利用問題的批復》《關于圍墾移戶問題的通知》《圍墾五萬畝初步設計書》等等,這類檔案的時間主要集中于1958年至1978年。
“雖然這些相關檔案年代比較久遠,但是通過數字化手段,這些傳統(tǒng)檔案已經轉化為了數字信息,有效地延長了檔案壽命?!眳蝸喎急硎?,除此之外,檔案館通過定期檢查、防霉消毒和專項修復等方式,確保其長期保存和可持續(xù)利用。
多元化呈現,讓精神可知可感
在蕭山區(qū)檔案館一樓展廳,還有一個固定陳列展“奔競不息八千年——蕭山歷史文化檔案展”,其中也同樣有關于圍墾歷史的呈現。
“現在這段記憶距離中小學生遠了,但是我們希望通過照片、文件、地圖冊等史料,如今的孩子也可以了解這段屬于蕭山的獨特歷史?!睓n案館展廳講解員說,該展覽在周末和節(jié)假日十分受歡迎,僅這個暑假,已經接待了幾千名中小學上前來研學。
踏浪奮進創(chuàng)輝煌——檔案史料見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蕭山發(fā)展足跡展。蕭山區(qū)檔案館供圖
除了類似的展覽外,蕭山區(qū)檔案館還嘗試探索更多豐富的傳播形式?!?023年6月,我們與浙江廣播電臺合作,推出了《傳承·蕭山圍墾記憶》專題采訪,邀請蕭山圍墾的親歷者、見證者錄制音視頻?!笔捝絽^(qū)檔案館館長金飛表示,通過口述回憶,結合檔案實物,這樣的呈現方式更加鮮活地向人們展示了發(fā)生在錢塘江畔的這場改革實踐。
而為了進一步梳理整合好圍墾相關檔案資源,蕭山區(qū)檔案館在紙質檔案數字化的基礎上,進一步將其數據化,打造了圍墾專題數據庫。
“首先通過人工智能提取檔案中的關鍵字進行抓取,然后進行人工核驗和查漏補缺?!笔捝絽^(qū)檔案館信息技術科科長邱麗霞介紹了數據庫的搭建過程,她表示,圍墾專題數據庫建成后,不僅有利于檔案館繼續(xù)編研相關書籍、策劃打造更多展覽,也可以服務于其他部門,方便他們查閱、了解相關信息。
“當然我們的設想不止于此。比如,以圍墾圖冊為基礎打造一個交互屏幕,參觀者點擊地塊就可以了解這里的前世今生?!鼻覃愊颊f,下一步將繼續(xù)對圍墾檔案數據做梳理和清洗,希望借助人工智能,將龐大的專題數據庫轉化為普通群眾可知可感的形態(tài)呈現。
來源:浙江省檔案館 蕭山區(qū)檔案館 潮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