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蕭山網(wǎng) >  新聞中心 >  部門新聞 >  博物館 > 

宋韻風尚·說宋②|張夏和他的北海塘

[ 博物館 ]    
2022
05-27
17:59

 “錢江秋濤”聞名中外,觀潮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盛行,“滔天濁浪排空來,翻江倒海山可摧”。 然而錢塘江潮在帶給人們視覺盛宴的同時,也頻頻給兩岸人民帶來災難。為抵御潮患,人們在河口兩岸修建起擋潮防浪的海塘,它就像海上長城一般保護著沿江人民的生命財產(chǎn)安全。今天我就來為大家講講與海塘有關的故事。



海塘最早起源于錢塘江口,因此在杭州境內(nèi)有大量古海塘的遺存。大家在鏡頭中看到的這些石塊,就是蕭山北海塘的一部分, 位于蕭山區(qū)衙前鎮(zhèn)新林周村。如今它已成為這段海塘路的路基。杭州的海塘修建史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華信的土塘,歷朝歷代不斷更新完善,又出現(xiàn)了竹籠石塘、柴塘等形式,種類十分豐富。 我們現(xiàn)在看到的這種是直立條石塘,它是用六面修鑿平整的巨條石疊砌七層而筑成的。 這種石塘的堆砌方法來自于張夏。或許鏡頭前的您對于張夏這個名字比較陌生,他是北宋時期的蕭山長山人,在仁宗景祐年間任兩浙轉運使。他曾沿西興到坎山 “作江塘十二里,以防江潮之患”。張夏首次將柴塘改建為石塘。他的這番“改建”,開創(chuàng)了“疊砌法”的先河。

歷史上這里是錢塘江的一線堤塘,面臨江潮,背靠蕭紹平原,位置十分險要。張夏曾經(jīng)駐守在此,親臨指揮,帶領軍士治水救災。然而在一次抗洪搶險中張夏不幸船翻落水,直到第二天,軍士才在下游找到他的尸體 。

張夏生前因治理蕭山和錢塘兩縣水患的豐功偉績多次得到朝廷嘉獎;因公殉職后,被朝廷追封為寧江侯,歷代屢次追封,當?shù)匕傩站捶钏麨椤俺鄙瘛?,并尊稱他為“張老相公”。民間更是有“沿江十八廟,廟廟供張公”之說。我們現(xiàn)在所在的位置便是新林周村集資重建的“張夏行宮”,它距離我們剛剛看到的海塘不足百米。這里的墻上還保留著清朝同治年間繪制的壁畫《迎張大帝》,畫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到江潮洶涌,一艘虎首龍船迎浪前行,潮神張夏立于船頭巡視海塘防線,兩岸民眾歡呼迎接,畫面十分生動。曾經(jīng)的張夏行宮是張夏治理水患的指揮部,如今的張夏行宮是人們舉行“張夏祭祀”的主要活動場所。張夏祭是自北宋以來就有的民間祭祀活動,延續(xù)千年。現(xiàn)在還有春、秋兩祭,分別在每年的農(nóng)歷三月初六和八月十八。2015年張夏祭被列入蕭山區(qū)第六批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。

張夏舍身治水的奉獻精神和改革海塘的創(chuàng)新精神為蕭山的宋韻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歡迎大家走進蕭山,走近海塘,走進張夏行宮,一起了解傳承更多優(yōu)秀歷史文化,讓張夏精神同錢江秋濤一樣名揚內(nèi)外。




來源:蕭山博物館  

作者:  

編輯:王佳琪
相關新聞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