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蕭山網(wǎng) >  新聞中心 >  部門新聞 >  博物館 > 

宋韻風尚·說宋①|只此青綠憶楊時

[ 博物館 ]    
2022
05-24
09:45


2021年的5月,央視播出了《楊時》人文紀錄片,講述了北宋曠世大儒——楊時的故事,全方位詮釋了楊時的一生。說起楊時他與蕭山也有極深的淵源,他曾在蕭山做過兩年的縣令。盡管擔任縣令的時間很短,但他對蕭山、特別在修筑湘湖的工程中,影響卻是非常之深。湘湖,是蕭山人的母親湖,也是蕭山美麗生態(tài)的點睛之筆。而湘湖何其有幸與一代大儒楊時也有著非常深切的關(guān)系呢?現(xiàn)在就讓我們穿越時光回到900多年前......



紹劇《楊時與湘湖》

北宋政和二年,持續(xù)的春旱絲毫不見結(jié)束的跡象,由于常年淤塞,湘湖早已喪失了儲水和泄洪的作用,呈現(xiàn)在楊時眼前的只有干涸的土地和陷入絕望的民眾。原來的魚米之鄉(xiāng)緣何天災(zāi)不斷?是否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?這成為剛剛上任蕭山知縣的楊時苦苦思索的難題。一籌莫展中,他登上附近的一處山頂,看著眼前的景象,突然一個筑湘湖,平旱澇的大膽想法浮現(xiàn)了出來。


隨行的縣尉方從禮告訴楊時,這樣的想法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人提出,并上書朝廷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批準,但由于淤積的湘湖上已經(jīng)存在一些村落,開墾出不少田地,加之地方豪紳勢力盤根已久,工程勢必觸動很多人的利益,歷任地方官員或懶政或畏難,以致于幾十年來工程一再擱置。雖然阻力重重,但楊時下定決心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去,筑湖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(yè),蕭山百姓幾十年來的愿望,必須在自己任期實現(xiàn)。在縣尉的協(xié)助下,楊時對湘湖周邊進行了詳細的測量考察,結(jié)合實際情況制定了一系列應(yīng)對的政策,那些因建湖而損失土地的農(nóng)民會異地遷徙安置并調(diào)劑相應(yīng)的土地補償,原有田地所承擔的賦稅由得到湘湖灌溉的周圍幾個鄉(xiāng)受益田戶均攤。這些細致周到的籌劃,打消了人們的顧慮,贏得了百姓的支持,就連原先持反對意見的官紳也都轉(zhuǎn)變了態(tài)度。人心齊,泰山移,在楊時和百姓的共同努力下,筑湖工程僅僅用了幾個月就順利完成,由于稻田得到及時灌溉,這一年的秋天,周邊的幾個鄉(xiāng)首次出現(xiàn)了大旱之年大豐收的奇跡。


湘湖景色


“一水護田將綠繞”,如今的湘湖景致清秀,美不勝收,一片浩渺的碧水依偎在蔥郁的群山之中,粼粼的波光倒映著天光云影,靜謐而美麗,身臨其境,仿若行走畫中。

正如2006年,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(xí)近平視察湘湖,曾這樣評價:“湘湖呈現(xiàn)出來的新面貌讓人為之一震,和西湖一樣成為浙江的點睛之筆,簡直是換了人間”。



來源:蕭山博物館  

作者:  

編輯:王佳琪
相關(guān)新聞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