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蕭山網(wǎng) > 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決戰(zhàn)2020,蕭山在行動 > 相關報道 > 正文

魏中村:走進魏中,走進家

更新時間:2020年10月19日 11:32    內(nèi)容來源:記者 郁麗芳   

  “下雨了,房東大媽收起了大伙兒晾的衣衫;過節(jié)了,川妹子唱起了康定情歌;涼棚下,江西老表講起了井岡山的故事;黃梅戲、梆子腔、潮州大鼓、紫竹調(diào),月月演醉倒你我他……”正如魏中村村歌《走進魏中 走進家》中唱的那樣,多年來,五湖四海的同胞們相聚此處。時光交匯中,他們在這片土地上度過了難忘歲月,也鑄就了一道新居民融合發(fā)展的“魏中風景”。

  心連心,友愛是一家

  “不一樣的方言,同一樣的心愿,不一樣的崗位,同一樣的奉獻,一起播種,共享豐收。”

  道路開闊,車流如織,穿過“迎賓大道”——宏澤路,便來到了魏中村。在這里,學校、文化中心、衛(wèi)生服務站、生鮮超市、餐飲街應有盡有。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不僅將它當成一處棲身之所,更多的是一處精神家園。

  如果細細漫步魏中村,會發(fā)現(xiàn)這里有一條特殊的街道,名叫民族風情街。這里商鋪林立,五湖四海的店主在此開業(yè)。

  “關于積分入學的,想找工作的,租房子的都會來問,我店開在這里,很方便的!痹谶@條街上,從貴州嫁到魏中村、擁有本地戶籍的苗族婦女龔海英用心經(jīng)營著一家床上用品店。多年來,她憑借少數(shù)民族和本地媳婦的雙重身份,在村委會支持下建立了少數(shù)民族聯(lián)絡站。

  龔海英說話總是笑盈盈的,是新居民眼里的“熱心大姐”。在她店內(nèi),擺放有《民族知識和民族政策》《新居民子女入學積分制辦法》等與少數(shù)民族切身利益相關的政策法規(guī)宣傳手冊。她不僅自己認真學習上述政策法規(guī),碰到有想咨詢了解的,她也總會熱心向他們介紹。“有些新居民是剛剛到這里的,我和他們多講講,可以讓他們更快適應這里的工作生活!

  “不一樣的方言,同一樣的心愿,不一樣的崗位,同一樣的奉獻,一起播種,共享豐收……”正如魏中村村歌中歌唱的那樣,10多年前,這里只是一個謀生的地方;10多年后,他們已經(jīng)稱這塊土地為“家”。

  先后獲評“浙江省十大感動您的民工”“浙江省勞動模范”“全國勞動模范”……在新居民陽麗平身上,有著多種榮譽,而這些榮譽又與她的第二故鄉(xiāng)魏中村緊緊聯(lián)系在一起。1998年,陽麗平從四川廣元來到這里后,她以新居民協(xié)管員、“陽光媽媽”等諸多身份給新居民送去真誠關懷,讓他們在異鄉(xiāng)扎下根。

  “我剛來這里時,生活上語言不通,工作上不懂技術(shù)?尚牢康氖牵@里的房東很熱心,經(jīng)常在生活上幫助我;廠里領導也很真誠,請來師父耐心教我技術(shù)!标桘惼秸f,初來魏中村感受到的這份善意讓她銘記于心。作為“過來人”,她更能體會異鄉(xiāng)打工者的不易,所以發(fā)自內(nèi)心地想要將這份善意傳承給更多人:從家庭矛盾到鄰里糾紛,從子女上學到新居民就業(yè),到處都能看到她的身影,也讓魏中村新居民家園的美名越傳越遠,越來越多的新居民主動選擇到這里生活。

  手拉手,融合是一家

  “我來自徐州。我從四川來……這里月如故鄉(xiāng)明,這里人如故鄉(xiāng)親!

  “你看啊,這里你像我這樣做就更好了!蔽挥诩紊瓶h里澤中心學校邊上的民族融合廚藝社時常傳出陣陣歡聲笑語。在村里經(jīng)營面店的回族村民馬二布都,只要學校有安排,就會義務教少數(shù)民族的孩子們制作面點,讓他們在異鄉(xiāng)更有歸屬感和自豪感。“我的孩子就在這所學校上學,學校老師對我們很照顧。這里廚房用具很齊全,只要老師叫我一聲,我就會放下店里生意過來教,和孩子們在一起,我覺得很有樂趣。”說起在民族融合廚藝社做志愿的原因,他這樣說道。

  嘉善縣里澤中心學校是一所新居民學生比例超過90%的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,其中有不少來自少數(shù)民族的學生。近年來,魏中村聯(lián)合嘉善縣里澤中心學校,在書香彌漫的校園邊上專門設立了融合廚藝社,通過少數(shù)民族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少數(shù)民族特色美食,相互展示源自各族的美食和飲食文化,關愛助力少數(shù)民族學生的成長,加強各族間的溝通交流,促進民族大融合。

  推廣重點特色課程,合理規(guī)劃學生營養(yǎng)膳食,開展“陽光媽媽進校園”,開辟流動閱讀書吧……在嘉善縣里澤中心學校,除民族融合廚藝社外,學校還定期通過各項舉措讓新居民子女同樣享受優(yōu)質(zhì)教育。同樣,在一路之隔的慈山第四小學里澤校區(qū),學校也本著讓新居民子女享受更好教育的目標,秉持“學如登山、慈育善行”的辦學理念,讓新居民子女及其家長感受到深深的幸福。

  父母遠赴魏中村打工,留守在大山里的女兒阿朵念念不忘父母曾經(jīng)許下的諾言:“接她到身邊讀書一起生活……”今年9月,一部以新居民為題材、取景于魏中村的微電影《守望善城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影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:大山深處的女孩阿朵,思念遠在嘉善打拼的父母,而她的父母也希望能夠把她接到身邊生活。后來,在嘉善縣統(tǒng)戰(zhàn)干部、少數(shù)民族聯(lián)絡站工作人員和魏中村村干部的共同幫助下,阿朵父母終于攢夠了入學積分,順利把阿朵接到了嘉善上學、生活。

  故事呈現(xiàn)出了魏中村民族團結(jié)繁榮的風貌,展現(xiàn)了嘉善縣圍繞“共同團結(jié)進步、共同繁榮發(fā)展”民族工作主題,切實關心來善少數(shù)民族群眾的工作和生活,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,讓民族團結(jié)之花在這片地嘉人善的土地上“絢麗綻放”的不懈努力。

  肩并肩,幸福是一家

  “黃梅戲、梆子腔、潮州大鼓、紫竹調(diào),月月演醉倒你我他!

  “今年2月20日至4月2日,我一直在魏中村卡點做抗疫志愿者,堅持三班倒,從未間斷!泵鎸σ咔,來自四川廣元、已在魏中村工作生活近20年的陽文勇想都沒想就挺身而出。

  不僅是做抗疫志愿者,從2006年至今,每年暑期,陽文勇都會組織一支防溺水志愿隊伍開展巡邏,在河堤邊親手寫下防溺水標語,用行動默默為新居民子女撐起了防溺水“保護傘”。同時,在“三改一拆”“五水共治”等中心工作中,也經(jīng)常能看到陽文勇的身影。本地居民看到他一個異鄉(xiāng)人能這樣為第二故鄉(xiāng)付出,漸漸被他感動了,很多問題迎刃而解。

  每天傍晚,當音樂聲響起,來自四川廣元的新居民張英便和20多名年紀相仿的阿姨們來到月月演舞臺跳起廣場舞!拔覀冎杏行戮用,也有本地居民,大家?guī)缀趺刻炀墼谝黄鹛鴱V場舞,其樂融融。村里也對我們很照顧,還專門給我們提供了音響設備。”張英說。

  2009年,張英來到了魏中村生活。“我很多老鄉(xiāng)都在這里生活,所以我也選擇來到這里,事實證明我沒有選錯!睆堄⒄f,近年來,村里建起了文化中心,里面設有圖書館、健身房、舞蹈房、聲樂室、小劇場、道德講堂等場館。中心成立后,一場場新居民乒乓球比賽、新老居民籃球比賽、排舞比賽、道德講堂、新居民黨員專題培訓、新居民兒童暑期夏令營等文體活動,讓魏中村的新老居民共享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、優(yōu)質(zhì)的公共文化服務,極大地促進了新居民的和諧融入。

  銀杏廣場、親水平臺、愛國主義教育長廊、紅立方黨員志愿服務驛站錯落有致,沿著蜿蜒錯落的石板路放眼望去,滿目皆綠,處處皆是詩情畫意的水鄉(xiāng)景色……近年來,在魏中村,一處“垃圾場”變身為美麗公園——湘家浜中央公園,讓全體村民“幸福加碼”,喜笑顏開,又多了一處散步、休憩的場所。

  大氣美觀的門頭,整齊劃一的攤位,干凈整潔的地面……今年6月,魏中村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經(jīng)過一番改頭換面,變成了一處智慧高效的生鮮超市,讓村民的“菜籃子”越拎越舒適。“住在這里,和城里沒區(qū)別!”成了越來越多新老居民的心聲,表達了對“家”的肯定。

  “城之尾,鄉(xiāng)之首”,處于城市發(fā)展中的魏中村,承載著新居民的奮斗夢想。越來越多的新居民將這里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(xiāng),融入到這個溫暖大家庭中。歲月洪流中,魏中村歷經(jīng)從滄桑到繁華的轉(zhuǎn)變,也詮釋著嘉善“心安處是吾鄉(xiāng)”的意義。



作者:  編輯:程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