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蕭山網(wǎng) > 蕭山區(qū)基層理論學(xué)習(xí)宣講 > 弄潮兒云吧 > 正文

慕課丨城市記憶·民國時期湘湖諸山俱產(chǎn)茶 徐家塢最盛

更新時間:2020年7月1日 19:27    內(nèi)容來源:   

  慕課丨城市記憶·民國時期湘湖諸山俱產(chǎn)茶 徐家塢最盛 

  湘湖產(chǎn)茶,在古代的名氣還不小。比如茗山,早在宋代就以“山多茗”而著稱?上駠詠,湘湖諸山所產(chǎn)的茶葉越來越少,許多人只是知道湘湖產(chǎn)茶,對其中的細節(jié)了解不多?谷諔(zhàn)爭之后,湘湖茶更是遭到嚴重打擊。幸好當(dāng)時的文獻保存了一些昔日的面貌,讓我們能夠了解民國湘湖茶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。

  張履薄當(dāng)時是湘湖師范的一名教師,他就親眼見到湘湖農(nóng)民采茶的情景: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,柳枝兒抽出新綠的芽,斜睨著陽光,倒影在湘湖里,跟著水波曲折。一艘小艇滿載著姑娘從橋下穿過,再往西行駛就是徐家塢了,船老大提高了音量,唱著湘湖的土歌:“桃花未紅茶芽紅,姑嫂雙雙入茶叢。青衫粉臂襯老綠,茶香哪及粉香濃!痹瓉磉@船上坐著的都是采茶妹。張履薄從沿湖的小路過石巖,往徐家塢的路上走去,他發(fā)現(xiàn),沿著山路,都長著三兩不等的茶樹,到了徐家?guī)X上,真好像到了九溪十八澗了。山上有1.3米多高的茶樹叢,找不出一個空隙。剛才那群采茶妹妹,頭上包著土布巾,手挾腰子籃,坐在小短凳上,一手摘茶,一面談天說地,好不快活!

  民國《蕭山縣志稿》中說“今湘湖諸山俱產(chǎn)茶”,但對當(dāng)時的主產(chǎn)地語焉不詳。就像張履薄看到的那樣,湘湖定山的農(nóng)民是沒有什么山地的,他們只能沿著平路種些茶樹,最多也就供自己的需要而已。另外在石巖山會稍微好一點,但因為石巖山很陡,是一個瘦石山,茶樹生長空間有限,因此零零星星地種些茶樹,收獲之后頂多只有少許能賣。不過徐家塢一帶就不同了。那里密密麻麻的都是茶樹,因為山勢平緩,土壤又厚又肥,因此茶樹能得到大片種植。徐家塢當(dāng)時有120多戶居民,他們靠山吃山,種了楊梅、李子和茶樹,收入還不錯?偸杖胫,還是茶葉占了大頭。羅家塢也是個山坳,有著與徐家塢相似的平緩山地,不過這里種的茶樹比起徐家塢要少些。至于青山張、湘北、湖里孫、山前吳、跨湖橋等地,茶樹的種植都不占優(yōu)。

  慕課丨城市記憶·民國時期湘湖諸山俱產(chǎn)茶 徐家塢最盛

  最讓張履薄刮目相看的是,種植茶葉讓當(dāng)?shù)乩习傩帐杖氩环,這是以前我們不知道的。湘湖有五茶之說。一茶是清明前,一芽一葉,俗名明前,又名旗槍;二茶是谷雨前,一芽兩葉,俗名雨前;三茶是夏至前,這時嫩芽長出了三片葉子,又名三葉,俗名也叫木山;四茶是夏至后端午前,這時大芽粗葉,俗名粗茶;五茶是最差的,連有大葉,俗名葉茶。徐家塢產(chǎn)的湘湖茶,一畝地可以達到20斤到50斤的“一茶”,依照當(dāng)時的價格,炒制好的干茶一斤價值一元,“二茶”每斤六七角,“三茶”每斤能賣到四五角,“四茶”“五茶”就比較便宜了,只值個二角以內(nèi)。徐家塢120戶居民,每年茶葉的收入大致可以抵得上全村人三個月的生活費。

  慕課丨城市記憶·民國時期湘湖諸山俱產(chǎn)茶 徐家塢最盛

  最有意思的是,茶葉有時還可以充當(dāng)硬通貨。當(dāng)時湘湖有童謠:“清明后,摘斤茶葉送舅舅,舅舅送給阿母廿個大饅頭。清明過,摘斤茶葉送姑夫,姑夫給我一條土布褲,送我阿爹十個泥土步!边@場景又形象又有趣,更可見茶葉的價值了。



作者:  編輯:林佳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