歷史文化名城丨杭州地名故事:蕭山石板弄地名由來
更新時間:2020年7月14日 8:54 內(nèi)容來源:
如今杭州市蕭山區(qū)的城廂街道 來源:蕭山城廂
在杭州市蕭山區(qū)的城廂街道有條石板弄,這條弄為啥取名石板弄呢?這要從明代蕭山縣令施堯臣筑城說起。
明嘉靖三十年(1551)施堯臣任蕭山知縣。當(dāng)時倭寇連年侵?jǐn)_浙江沿海一帶,蕭山地處杭州灣南岸,又因舊城久廢,倭寇得以長驅(qū)直入,商賈、市民屢遭蹂躪。
施堯臣到任后,為了加強防衛(wèi)、抵御倭寇,力主筑城。因為倭寇隨時可能來侵?jǐn)_,筑城時間緊迫,最大的難題是缺乏石料。筑城需要大量的石料,若在本地打炮采石,時間不容許;若到外地采購石料,資金、運輸都難以解決。對此,施堯臣大傷腦筋。相傳,其夫人為他出了一個“向全城百姓借石板”的主意,即先用縣城內(nèi)的街路石板筑城,城筑成后再設(shè)法采石鋪街路。施堯臣聽了以后,終于露出了笑容。
嘉靖三十二年(1553)十一月動工筑城。城墻里外用石板砌筑,而腹內(nèi)則以亂石、泥土填塞。當(dāng)時街巷的石板取用殆盡,只留一弄未取,故后稱此弄為石板弄。由于全城百姓全力筑城,工程進展很快,翌年三月,一座巍峨壯觀的城墻便筑成了:“城周九里,高二丈五尺,寬二丈二尺。”
如今杭州蕭山的城廂街道 來源:蕭山城廂
這城“東盡民居,南包黌校,西倚西山,北依北干”,呈口字形,其間開陸門四座,水門三座。陸門外各設(shè)月城,以作屏蔽。水門均通舟楫。北干山上筑有四望臺,郭外城濠環(huán)抱,上有吊橋四座,以通出入。城濠與南門江、蕭紹運河貫連,不僅起著護城作用,而且有航運之利。
蕭山縣城圖(選自清乾隆《蕭山縣志》) 來源:《蕭山地名雜記》
城墻筑成后,增強了抵御倭寇侵?jǐn)_的能力。明嘉靖三十四年(1555)六月廿三日,倭寇再次竄犯蕭山,見城堅河深,戒備森嚴(yán),相顧驚駭,不戰(zhàn)而退,城內(nèi)居民得以免遭劫難。
作者: 編輯:程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