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蕭山網(wǎng) > 蕭山全力打好“一二八”組合拳 > 文化興盛 > 正文

文化惠民 肩負傳承重任:蕭山有批文化“快遞員”

更新時間:2019年4月3日 16:10    內(nèi)容來源:浙江在線   

  浙江在線杭州4月3日訊(浙江在線記者 卞嫣斐)還未推開蕭山區(qū)文化館206教室的門,婉轉(zhuǎn)越音就先傳入了耳畔。排練廳里的十位學員們正甩著水袖,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舞臺站姿!拔覀兪钦娴南矚g唱戲。 闭f起為什么會來報名戲曲表演培訓,這一群平均年齡五十多歲的阿姨們,雀躍地宛如十幾歲的孩子。每周二相聚在文化館206教室跟著大師學唱戲,成了不少阿姨退休后最開心的一件事。

  十八門文化課程“秒”搶光

  自蕭山區(qū)文化館成立公共文化服務培訓中心并開通線上課程報名,許多不用智能手機的叔叔阿姨們不得不學著拼手速搶名額。熱愛戲曲的胡阿姨告訴記者,自己半夜12點前就開始盯著手機屏幕,輸入好所有報名信息,就等課程開放報名的那一秒。

文化惠民 肩負傳承重任:蕭山有批文化“快遞員”

  學員們正在上戲曲表演課

  據(jù)悉,中心今年開設了茶道、剪紙、國學、國畫、戲曲、非洲鼓、爵士舞、鋼琴等十八大門類的全民藝術普及培訓課程!懊恳婚T課都是秒光!”文化館工作人員說道,在中心授課的老師有的是來自一線教育四十余年的省級教師,有的則是非遺項目唯一傳承人。除了保證優(yōu)越師資,這里所有的課程免費對外開放。“從十幾歲就喜歡上越劇,一直沒有條件接受專業(yè)訓練,今年終于圓了40年的越劇夢!”對施興娟老師的戲曲表演課慕名而來的洪阿姨興奮地告訴記者。

文化惠民 肩負傳承重任:蕭山有批文化“快遞員”

  市民們相約一起學古箏

  在這里圓夢的不僅僅是洪阿姨,還有許許多多喜歡音樂的年輕人。古箏、非洲鼓課程的開設,吸引了一大批80、90后。培訓課程“秒光”的現(xiàn)實背后,其實是老百姓迫切的文化需求,而文化館則成為了百姓與文化公共服務之間的橋梁。

  提升體驗感“文化快遞”到基層

  文化亦有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”的力量。隨著“周末劇場”、“文化直通車”、“文化走親” 等傳統(tǒng)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發(fā)展,蕭山致力于打造一支文化鐵軍,將優(yōu)質(zhì)的文化節(jié)目、文化團隊、文化品牌輸送到基層鄉(xiāng)鎮(zhèn)去。

文化惠民 肩負傳承重任:蕭山有批文化“快遞員”

  蕭山文化文化直通車

  去年一年蕭山區(qū)文化館組織周未劇場65場次、文化直通車15場次。以公共文化服務培訓中心正式開展運營為契機,重點打造“簽約團隊”、“公益文化講師團”、“群眾文化志愿者”、“全民藝術普及公益培訓”、“場館有約”、“名家有約”等新公共文化服務品牌,組織全民藝術普及公益培訓班264場次、名家有約10場次等;全年舉行公益性演出500余場,直接累計受益群眾20余萬人次。

文化惠民 肩負傳承重任:蕭山有批文化“快遞員”

  蕭山區(qū)文化惠民工程周末劇場

  2019年浙江省政府報告中明確將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工作重點。隨著蕭山各個鄉(xiāng)鎮(zhèn)文化禮堂的完善,村民們家門口就有了自己的文化舞臺!拔覀兿虢柚嘤柕然菝穹绞剑矊⑽幕姆N子‘快遞’出去。通過培訓,學員們回到社區(qū)也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一個據(jù)點! 據(jù)工作人員介紹,下一步,蕭山區(qū)文化館將依托全區(qū)不斷完善的城鄉(xiāng)公共文化硬件設施,在實現(xiàn)城鄉(xiāng)公共文化服務資源投放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上持續(xù)發(fā)力,積極推進文化館分館建設,以“群眾點菜、區(qū)文化館送餐”的訂單式“文化快遞”服務來進一步打通文化惠民工程最后一里路。初步實現(xiàn)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渠道由傳統(tǒng)的“往舞臺上看”向“到群眾中來”拓展。

  匠心打造傳統(tǒng)文明樣本數(shù)字化

  擁有8000年文明史的蕭山人民在慢慢歷史長河里創(chuàng)造了個性鮮明、風格獨特的文明樣本,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(chǎn)。

  2019年年初,蕭山區(qū)第七批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名錄發(fā)布,蕭山非遺百花園又添新成員,非遺項目增至118項。樓塔鎮(zhèn)流傳了600多年的傳統(tǒng)音樂“樓塔細十番”與浦陽鎮(zhèn)“翻九樓”、河上鎮(zhèn)的“龍燈勝會”一并被列入國家級項目。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作為蕭山文化館另一個重要工作職能,肩負著全區(qū)非遺項目的傳承與保護重任。

  在蕭山靖江街道,有一項傳統(tǒng)手工藝在G20峰會期間驚艷世界,它就是始于2000多年前周商時期的絲綢畫繢。峰會期間,送給東盟十國第一夫人們的國禮,就是由其工藝制成。“一套完整的絲綢畫繢技藝有70多道工序之多,工藝流程復雜、耗時耗力,但技法展現(xiàn)的畫面色彩艷麗,稀少而珍貴。”作為這項工藝的第四代傳承人葉建明,笑稱自己不過是個“固執(zhí)的手藝人”。從選絹開始,到最后的定型,裝裱,沒有10年以上的時間是學不好的。正因如此,能堅持下來的手藝人少之又少。

  “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技藝,不能讓它最后只進入博物館。”這位“浙江工匠”決心把女兒培養(yǎng)成為第五代傳承人。兩代人對于傳承卻有著不同的理解,如何原汁原味保留這項手藝又能符合現(xiàn)代人的審美需求,成了一大難題。

文化惠民 肩負傳承重任:蕭山有批文化“快遞員”

  絲綢畫繢作品陳列

  面臨同樣問題的還有國家級非遺項目“翻九樓”。目前唯一還能表演這一民間雜技的傳承人錢小占技藝超群,雙手不抓桌擋,只在桌子邊緣輕輕一攀,就如猴子似的雙腳勾住上層桌面。這一連串的高空表演,在沒有任何安全措施下進行,動作異常驚險。作為古時祭祀的一種儀式,其實際功能已經(jīng)退出歷史舞臺。“正因為看到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文化、習俗、技藝等正逐步出現(xiàn)傳承危機,保留文明樣本才顯得尤其重要和迫切。”蕭山區(qū)非遺保護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現(xiàn)在用數(shù)字化的手段記錄下珍貴的人物畫面資料,以供后人學習了解。

  蕭山文化館今年還將造非遺項目保護、傳承人隊伍建設、非遺基地建設三大平臺,同時積極開展非遺講座、論壇、展覽、等形式多樣的活動,健全完善非遺保護管理機制,加快智慧非遺建設。

  現(xiàn)在的蕭山,是一個文化的蕭山。文化課程的不斷開展,“文化快遞”的便民利民,文化傳承的匠人精神無一不體現(xiàn)著蕭山人對文化的渴望與重視。以蕭山文化館和散落在蕭山各地的文化人為“星星之火”,蕭山的這把文化之火,定能為人民帶去無限的光和亮。



作者:  編輯:程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