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代,即有人挖湘湖粘土設窯制磚瓦。清朝康熙蔡惟慧(字青候,號近軒)在《湘湖記》中云:“湘湖岸可桑不可農,散落而居人家,大抵以陶為業(yè),浚湖取泥,則水益深!毕婧亩ㄉ健⑼艏已、跨湖橋、湖里孫、窯里吳諸村,均以制磚瓦為業(yè),時磚瓦已為湘湖大宗名產。民國周易藻《蕭山湘湖志》專門有關于磚瓦介紹:“沿湖各村大半以陶為業(yè),故磚瓦為湖中大宗出品。”在民國時期,湘湖出產磚瓦有“尺八方、尺六方、尺四方、太堂、主富、灶面、雙堂、老大延陵、大延陵、中延陵、五斤頭、四斤頭、棒槌磚、雙開、磚璜、洋磚、板瓦、筒瓦、定瓦、時瓦、長梢、尺筒、半升向筒、天溝筒、止水筒、狗頭瓦、釘套、龍腰、筷儲筒、墻札、菊花盆、獅子、瓦將軍、花邊滴水等!鼻宄瘞煚斖糨x祖的公子汪繼培有詩:“茆屋瀕湖三百家,摶泥弄瓦作生涯。窯中火候爐中訣,細看濃煙幾縷斜。”(《湘湖窯煙》)光緒年舉于鄉(xiāng)的黃元壽,也有詩句云:“范泥作瓦迭湖濆,赤埴青黎水底分。日暮窯頭添新火,輕煙散作半山云!保ā断婧s詠》) 周易藻《蕭山湘湖志》載:“紅黑泥,黑者出水洋塢、黃家塢兩處,紅者北邊諸山均有之,而以九里墩為最佳!泵駠14年(1925),據(jù)沿湖11個村統(tǒng)計,有磚瓦窯63座。1990年尚有磚瓦廠10家;2000年只剩2家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