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五)湘湖名橋―跨湖橋
湘湖形似葫蘆,湖狹腰處的跨湖橋,將整個湘湖一分為二:橋西南稱上湘湖,橋東北為下湘湖。橋西以跨湖橋命名的遺址,出土了8000年前的獨木舟,被評為“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(fā)現(xiàn)”,并被命名為“跨湖橋文化”,跨湖橋成為湘湖中的一座名橋?绾䴓驓v史
明·嘉靖三十三年,中書舍人孫學思,為通湘湖兩岸往來捐資筑堤建橋。堤橋跨湖建造,故稱跨湖橋,俗稱花湖橋。
跨湖堤橋的建造,雖方便了兩岸交通,卻阻礙了湖水通暢,加速了湘湖的淤積。隨著歲月的流逝,湘湖水面開始逐步縮小。
正因如此,跨湖橋的命運坎坷艱辛。她曾遭遇多次毀損,又獲得重修、改建或重建。清·雍正六年重修為板橋,嘉慶十二年六月改建為環(huán)洞橋,光緒三十年九月又得以重修?谷諔(zhàn)爭期間,跨湖橋被日軍毀壞,抗戰(zhàn)勝利后重建為石板橋。1961年改建為跨徑6米、寬4米的鋼筋混凝土公路橋。1984年近旁再建雙曲、雙肋單波橋,以分流交通。民國二十三年出版的《蕭山縣名勝紀略》曾紀錄了1904年古跨湖橋容貌?绾䴓蝻L景
跨湖橋所建之處的湘湖,南北兩岸相距約500米。跨湖橋“橋長4丈(13.3米),橋門1丈2尺(4米)”,本不足以橫跨湘湖,但她巧妙地借兩端長長的湖堤,如一條飄逸的緞帶,繞在湘湖的纖纖美腰之上。
無論是晨曦初照還是夕陽西下,是睛空萬里還是細雨蒙蒙,是秋月當空還是桃花春汛,跨湖橋都以一幅幅姿態(tài)各異的絕妙美景,展現(xiàn)在世人面前。怪不得古今文人,在編排“湘湖八景”時,都將“跨湖春漲”或“跨湖夜月”,列入其中,足見其魅力。上世紀三十年代湘湖師范學生,去越王城遠足時,置身于碧波相映的跨湖橋上,發(fā)出“跨湖橋景色勝西湖”,“以跨湖橋擬西泠,余亦以為然也”的感嘆!跨湖橋新貌
跨湖橋始建至今已有450余年歷史?绾艠蚣氨划敃r文人墨客推崇的“跨湖夜月”等景色,早已成為歷史而難覓蹤影。湘湖保護與開發(fā)湘湖工程,將使“跨湖夜月”景色重現(xiàn)人間。
規(guī)劃中的跨湖橋以還原歷史為主旨,設計成堤橋組合橋。在橋南、北堤下共設15個涵洞,確保上、下湘湖水流通暢。主橋采用單孔馬蹄形石拱橋。橋面凈寬2.40米,兩邊置實體欄板。橋拱高4.10米,跨徑6.73米,橋下可通大船。橋北堤上,東側(cè)設一“跨湖亭”,西側(cè)保留兩棵古樹。其中橋頭200余年的古樟樹,已見證了跨湖橋一半的歷史。
不久,一座百余米長的跨湖堤橋,將橫臥在湘湖碧波之中,橋門涵洞使上下湘湖流水通暢,人們可在橋上東望越王城古跡,西眺跨湖橋遺址,成為“湘湖之旅”中永恒的經(jīng)典之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