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ǘ酵醭巧
山水相依是湘湖的魅力所在,數(shù)千年來,圍繞在湘湖四周的青山上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,也讓這片潤澤的土地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(nèi)涵。其中,湘湖北岸越王城山最具傳奇色彩,素有“周朝勝跡,越代名山”之稱。
據(jù)史料記載,2500年前,越王城山之上就有了越王城,“臥薪嘗膽”的故事在此發(fā)生。而今,城雖已廢,但遺址尚存。1989年12月,被省政府命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險要的城山之巔
越王城山地勢險要。山頂中間低、四周高,馬山兩峰對峙如門,稱“馬門”,惟此“門”與外界通。四周蜿蜒連綿的山峰,高聳如墻,內(nèi)緩?fù)舛,?nèi)部易上下,外部難進入。峰脊四周有高隆臺地,可供瞭望。據(jù)專家挖掘考證,這是當時人工夯筑的城垣,周長1091米。城內(nèi)有洗馬池、佛眼泉,旱年不枯。
《越絕書》載:越王城山四面環(huán)水,易守難攻。在大刀加弓箭的古戰(zhàn)場,坐落水中的山頂城,堅不可摧。在春秋末期吳越爭霸時,越王城山因其天塹優(yōu)勢,成為兵家必爭之地。越王勾踐命范蠡在此建屯兵城,稱為“固陵”,是越國重要的軍事城堡。
饋魚退敵的故事
勾踐之父越王允常在位時,與吳王闔閭結(jié)仇而相互攻伐。據(jù)《會稽地志》載,越王城山上曾發(fā)生過饋魚退敵的故事。當時,越軍被吳國軍隊困在山上多日。吳國以為越軍缺水斷糧,撐不了多久,“乃贈之以鹽”。沒想到山頂有井,不僅有水還有活魚。越軍往山下送還兩條“錦鯉”。吳軍知道城中有水,退兵而去。饋魚退敵的佳話一直流傳至今。
臥薪嘗膽,終成霸業(yè)
越王城山在吳越爭霸中多次發(fā)揮軍事要塞的作用,使命懸一線的越國獲得重整旗鼓的機會!芭P薪嘗膽”故事是其中流傳最廣的一個。
當時,勾踐臣事吳王,赦歸越國后,時刻不忘會稽之恥,置自己于勤勞受苦、憂心苦思之中,天天“臥薪嘗膽”,時常反躬自問:“汝忘會稽之恥耶?”相傳勾踐為尋找艱苦環(huán)境,常常到城山西面的老虎洞“臥薪嘗膽”。他安撫百姓,重用范蠡等賢人,勵精圖治,經(jīng)過“十年生聚、十年教訓(xùn)”,使越國強盛起來,后終于打敗了吳國,稱霸中原。
勾踐是中國歷史上忍辱負重的典范,而“臥薪嘗膽”也成為忍辱負重的同義詞。
城山腳下的軍港
當年,城山四面環(huán)水,是越國的水軍基地,稱固陵軍港。由大夫范蠡主持建造。攻,可進錢江入太湖水系與吳國爭戰(zhàn);退,則可憑錢江天塹防守。勾踐發(fā)起的前后七次大的軍事行動,均由固陵軍港出發(fā)。其行動規(guī)模浩大,蔚為壯觀。公元前473年,越國在固陵港集中了水手兩千、水師官兵四萬七千人,戰(zhàn)船數(shù)百艘,一路出海入長江,直撲蘇州,滅掉了吳。以后,越國北上爭霸,攻占瑯琊(今山東膠南)。由固陵港出發(fā)的戈船(海船),到達瑯琊港的就有三百艘之多。
固陵軍港建港之早,規(guī)模之大,在我國古代航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
越王城山上發(fā)生的動人故事讓這座看似平常的青山有了歷史的神韻,折射出蕭山人勤勞、勇敢的精神氣質(zhì)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