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潮同行:首屆全國網(wǎng)絡(luò)媒體蕭山行專題
首屆中國國際(蕭山)跨湖橋文化節(jié)
首屆中國國際(蕭山)跨湖橋文化節(jié)進(jìn)入倒計時
生活場景再現(xiàn)
八千年前一個兒童的頭蓋骨
 蕭山網(wǎng)首頁 >> 第二屆全國網(wǎng)絡(luò)媒體蕭山行 “走進(jìn)8000年文明” >> 文化蕭山
西施文化
2010年9月21日 9:23    www.hacker2.cn    蕭山網(wǎng) 
頁面功能 【 】【打印】 【關(guān)閉】    跳轉(zhuǎn)到頁   

  西施故里今屬蕭山

    ——杭州師院報

  千百年來,人們一直在傳誦著春秋時代第一美人西施的故事,把她稱為“西子”。歷史上西施確有其人,據(jù)《越絕書》等可靠記載,西施的故里為越地的苧蘿山。這個地方在今天的蕭山縣境內(nèi),但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為西施故鄉(xiāng)在諸暨,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
  據(jù)《諸暨縣志》,說諸暨因境內(nèi)有諸山和暨浦而得名。那為什么稱“諸山”和“暨浦”呢?沒有進(jìn)一步朔源,F(xiàn)經(jīng)專家考證,“諸”和“暨”都是周代山東半島上的小國名稱。這兩個小國被滅后,其移民南遷越地,先在浦陽江下游作邑定居(今蕭山),之后又向浦陽江中游(今諸暨)和上游(今浦江)發(fā)展。到越侯夫潭時,沿浦陽江有“上諸暨”和“下諸暨”之分,西施出生在下諸暨,下諸暨即浦陽江下游之地。秦時置諸暨縣包括這兩部分,西漢時把下諸暨單獨置縣,稱“余暨”,三國吳時改稱“永興”,唐天寶元年正式改名為“蕭山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西施的故里雖在今蕭山縣境內(nèi),但它屬諸暨縣故地,所以人們習(xí)慣上稱西施為諸暨人。

  西施故里考辨

  西施是我國歷史上的著名美人,家喻戶曉,婦孺皆知。《莊子·天運篇》:“西施病心而顰,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,歸亦捧心而顰!庇晌魇┡缮摹皷|施效顰”故事,也是大家熟知的。但是,《春秋》、《左傳》、《史記》均未載西施其人。先秦諸子中言西施事者,僅為片斷。至《越絕書》出,始有較詳細(xì)的記載?鬃幼鳌洞呵铩方^筆于獲麟之年。吳越之事,略而不備!对浇^書》踵而成之,直至越王勾踐稱霸而絕,故曰越絕。是書質(zhì)約存真。作者蓋東漢袁康、吳平。其時去古未遠(yuǎn),殘編遺事,固當(dāng)不泯,綴輯而成,事裨史缺。治吳越史者,率以為據(jù),言西施者,亦多以是書為本。

  《越絕內(nèi)經(jīng)九術(shù)第十四》云:

   “昔者越王勾踐問大夫種曰:‘吾欲伐吳,奈何能有功乎?’大夫種對曰:‘伐吳有九術(shù)。’王曰:‘何謂九術(shù)?’對曰:‘……四日遺之好美,以為勞其志……’(按當(dāng)依清錢培名校正:“好”字為“女”字,誤多子旁,又倒置其文,“為”字衍!皠凇睘椤盁伞弊,熒即惑也。勞熒形近致誤。《吳越春秋》作: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。)”

   “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,使大夫種獻(xiàn)之于吳王曰:‘昔者越王勾踐,竊有天之遺西施鄭旦,越邦灣下貧窮,不敢當(dāng),使下臣種再拜獻(xiàn)之大王!瘏峭醮髳偂!保ò串(dāng)依清俞樾校正:遺下當(dāng)有“女”字)

  又《越絕外傳記地傳第十》云:

   “美人宮。周五百九十步,陸門二,水門一。今北壇、利里丘、土城。勾踐所習(xí)教美女西施鄭旦宮臺也。女出于苧蘿山,欲獻(xiàn)于吳。自謂東垂僻陋,恐女樸鄙,故近大道居,去縣五里!保ò疵廊藢m,《太平御覽》、《藝文類聚》俱作美人室。)

  又《吳越春秋·勾踐陰謀外傳第九》云:

   “越王謂大夫種曰:‘孤聞吳王淫而好色,惑亂沉湎不領(lǐng)政事,因此而謀可乎?’種曰:‘可破吳。吳王淫而好色,宰葫佞以曳心,往獻(xiàn)美女,其必受之,惟王選擇美女二人而進(jìn)之。’越王曰:‘善’。乃使相者國中,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,飾以羅毅,教以容步,習(xí)于土城,臨于都巷,三年學(xué)服而獻(xiàn)于吳,乃使相國范蠡進(jìn)曰:‘越王勾踐竊有二遺女,越國灣下困迫,不敢稽留,謹(jǐn)使臣蠡獻(xiàn)之大王,不以鄙陋寢容,愿納以供箕帚之用!瘏峭醮髳!

  又《越絕內(nèi)經(jīng)九術(shù)第十四》云:

   “申胥諫曰:‘不可,王勿受。臣聞五色令人目不明,五音令人耳不聰,桀易湯而滅,紂易周而亡,大王受之,后必有殃!懵勝t士,邦之寶也;美女邦之咎也。夏亡于妹喜,殷亡于妲己,周亡于褒姒。’吳王不聽,遂受其女,以申胥為不忠而殺之。越乃興師伐吳,大敗之秦余杭山,滅吳。”

  又《越絕外傳計倪第十一》云:

   “夫差不信伍子胥而任太宰韶,乃此禍晉之驪姬,亡國之褒姒,盡妖妍于圖畫,極兇悖于人理,傾國傾城,思昭示于后王,麗質(zhì)冶容,宜求監(jiān)于前史。”

  綜上征引可知,西施鄭旦,蓋為一人,以鄭旦為西施村之美人,故稱西施。西施鄭旦出苧蘿山。越獻(xiàn)西施于吳王夫差,以惑其志。此舉在吳越爭霸中,居于戰(zhàn)略地位,為九術(shù)之一,并且是起到預(yù)期作用的。吳王夫差霸業(yè)的覆亡,原因復(fù)雜,自不能單純歸咎于沉湎美色。伍子胥雖歷舉古史中的禍國婦女為吳王夫差作鑒誡,但是,從古到今,人們都不把西施與桀之妹喜,紂之妲己,幽王之褒姒,以及禍晉之驪姬相比。認(rèn)為亡吳之禍?zhǔn)欠虿罹逃勺匀,而且對被人?dāng)作政治犧牲品的西施,這位出自苧蘿山貧苦鬻薪家的美人,寄以深厚的同情。至于有人把她理想化,成為自覺地自我犧牲而完成國家交給她的一項愛國主義的政治任務(wù),那就匪夷所思了。一般地,都是以唯美主義眼光贊賞這位古代美人。西施是一位有影響的歷史人物,是一位活在人民心中的歷史人物。她的故里今何在呢?聚論紛紜,迄無定論。今據(jù)文獻(xiàn)及調(diào)查訪問所得,略述識見所及。

  《越絕外傳記地傳第十》云:“女出苧蘿山,”苧蘿山在哪里?《后漢書·郡國志》:“楊州,會稽郡,余暨”劉昭注云:“越絕曰:西施之所出。”據(jù)此,西施故里苧蘿山在余暨縣。余暨縣即今蕭山縣!稘h書·地理志》:“會稽郡余暨。蕭山(山名),泮水所出,東人海,莽曰余衍!笔捝接置捜簧剑唇裎魃。泮浦雙聲,泮水即今浦陽江。西山,浦陽江下游俱在蕭山縣境,苧蘿山亦應(yīng)在蕭山境。今蕭山境內(nèi)有沒有苧蘿山?答復(fù)是肯定的。有,而且是邑內(nèi)名山。民國《蕭山縣志稿》:“苧蘿山在縣南二十五里。……牛頭山一名臨江山。《嘉泰會稽志》:‘縣東南二十里舊牛頭山,天寶中改此名。’《太平寰宇記》:臨江山在縣東南,水陸并行二十里,其山北,江水回流,舟行信宿,猶經(jīng)舊處,萬渚記云:牛頭、苧蘿,一日三過’。毛西河《蕭山縣志刊誤》:‘其山與苧蘿山東西橫峙,相距二十里,浦陽江之經(jīng)蕭山東人海,與經(jīng)蕭山南入江者,并回環(huán)于兩山之下,故有牛頭、苧蘿一日三過之謠!

  蕭山縣有苧蘿山,因而有苧蘿鄉(xiāng)、苧蘿都,地以山名也。據(jù)康熙《蕭山縣志》載:宋苧蘿鄉(xiāng)領(lǐng)里五:安國、孑L湖、臨浦、西施、朱村,舊有西施廟。元苧蘿鄉(xiāng)領(lǐng)圖四。明苧蘿十六都領(lǐng)圖三。清康熙四年丈冊作苧蘿十八都領(lǐng)圖三。民國《蕭山縣志稿》載:雍正七年總督李衛(wèi)將原設(shè)差役法一百二十里改編順莊。苧蘿十六都一圖周家湖莊,二圖花廳莊,三圖高家莊。十七都一圖臨浦莊,二圖屠家莊,三圖西葛莊,苧蘿十八都一圖白露塘莊。按以上莊名,至今猶存,藉之可約略窺見古苧蘿鄉(xiāng)、都轄境廣袤大小。都相當(dāng)于鄉(xiāng),而圖即里。顧炎武《日知錄》云:“蕭山縣志曰:改鄉(xiāng)為都,改里為圖自元始。嘉定縣志曰:圖即里也。不曰里而圖者,以每里冊籍首一圖,故名圖!毙y(tǒng)年間議辦地方自治,劃i汁全縣為二十八鄉(xiāng),仍有苧蘿鄉(xiāng),轄境有舊苧蘿十六都領(lǐng)圖三,其一圖分屬義橋;十七都領(lǐng)圖三,一圖之半屬浦南,十八都領(lǐng)圖二。宋以前應(yīng)即有苧蘿鄉(xiāng)之名,今文獻(xiàn)可征者,由宋歷元、明、清均有苧蘿鄉(xiāng),民國因之,1949年5月后,原苧蘿鄉(xiāng)一部分地區(qū),劃為通濟(jì)鄉(xiāng),一度改為通濟(jì)公社,今又更名為通濟(jì)鄉(xiāng)(現(xiàn)地方人士已反映上級,要求改通濟(jì)鄉(xiāng)名為苧蘿鄉(xiāng))。苧蘿山即在今通濟(jì)公社境。

  蕭山縣通濟(jì)公社苧蘿山下,有西施遺跡多處,皆古老相傳,以至于今。一、西施里、西施廟。《嘉泰會稽志》:蕭山縣,苧蘿山在縣南三十里,有西施廟(一在諸暨縣,今兩存之)?滴酢妒捝娇h志》載:宋苧蘿鄉(xiāng)領(lǐng)里五,西施里有西施廟。民國《蕭山縣志稿》“西施廟在苧蘿鄉(xiāng)之東,祀西施為四十八村之土谷神,殿五楹,余屋三楹,有演臺!倍⑽魇┱。萬歷《蕭山縣志》:“縣南有苧蘿山,屬苧蘿鄉(xiāng),山下有西施宅,宅臨溪,溪邊有西施灘、紅粉石!比⑵r蘿村、西施祠。清毛西河(奇齡)《蕭山縣志刊誤》“苧蘿村在苧蘿鄉(xiāng),有十六、十七、十八叁都,越西施所生地!泵稀毒艖言~.苧蘿小姑》云:“西施住蕭山之苧蘿村,山下有紅粉石,斜旁溪流,相傳西施居其間……施亡后,鄉(xiāng)人思之,為立祠溪旁,以其為鄉(xiāng)所出,女名小姑神……其后,宋淳熙年敕封施為土谷神,曰苧蘿村土地先施娘娘。村人禱賽者日盛!庇珠惾翳场稘撉裨洝罚簳x竹《兩般秋雨庵隨筆》亦有同樣記載。四、妝亭,在西興,民國《蕭山縣志稿》引乾隆志云:“妝亭,萬歷志:今改為西興驛,樵書初編:嘉靖間,知縣鄒魯題西興驛綽楔上為‘妝亭古跡’四字,謂西施至此梳妝渡江也!

  蕭山縣的西施古跡,至今猶存。現(xiàn)縣南二十五里通濟(jì)鄉(xiāng)有苧蘿山,山下有苧蘿村,屑通二村,村邊有西施廟,原為西子祠,祠為南宋時就西施宅所建。惟舊建筑規(guī)模仍清晰可辨,有殿五楹,余屋三楹,演臺一座。廟前有苧蘿亭,亭下為浣紗溪,對岸即苧蘿山,山與溪之間,有平疇,稱西施坂。苧蘿村附近還有施家渡和浴美施閘。施冢渡相傳是當(dāng)年西施人越都的下船處,F(xiàn)有施姓在此聚族而居。殆為西施所居村的施姓后裔。渡口有少伯祠,民國《蕭山縣志稿》:范少伯祠在苧蘿鄉(xiāng)施家渡,祀范蠡,為十四庵社廟!编l(xiāng)人稱日思庵,以范蠡在此訪得西施,有功于越,鄉(xiāng)人思之,故名。今祠之后殿及戲甘猶存。浴美施閘,相傳西施去越都前湔裙、沐浴處,據(jù)《苧蘿屠氏宗譜》記載:明萬歷年間,開拓河道,屠姓出金數(shù)百,在浴美施處建閘,今“古浴美施閘”石碑猶存,閘旁西施亭巳圮。據(jù)施家渡的鄉(xiāng)老說,苧蘿山上舊有西施墓,已堙,地下無跡可尋。

  苧蘿山、苧蘿村一帶,山清水秀,林木旖旎,洵美人之故鄉(xiāng)。茲錄毛西河詩二首,以志其勝。一、苧蘿村:“西子吳宮去,溪邊少浣紗,綠蘿相伴女,空自貌如花!r葉風(fēng)吹白,蓮歌水面寒,前溪花滿地,不敢過溪看!倍⑽魇⿵R:“浦口西施廟,蕭蕭竹映門,越王山下路,寂寂苧蘿村,紅粉溝頭水,青苔石上魂,夜來余里婦,燈燭伴黃昏!

  西施故里苧蘿山在今蕭山,有文獻(xiàn)可證,又有古跡可證。是正確的、可信的。

  但是又有西施出諸暨之說,以訛傳訛,蓋以好事者之附會,以假亂真,乃至達(dá)到以假代真程度。持此說者,謂西施出諸暨既有文獻(xiàn)可證,又有古跡可證,今略辨其致訛及訛傳之原委始末。

  持西施出諸暨說者,列舉所據(jù)文獻(xiàn)有《輿地志》、《十道志》、《會稽志》、《藝文類聚》、《太平御覽》、《太平寰宇記》諸書。

  《輿地志》、《十道志》二書久佚,當(dāng)系間接征引。《會稽志》未言明何種《會稽志》,按趙嘩《吳越春秋》卷五徐天枯(南宋末年人)注西施鄭旦所居!妒乐尽罚骸肮篡`索美女以獻(xiàn)吳王,得之諸暨苧蘿山賣薪女也西施,山下有浣紗石!

  故所列舉《輿地志》、《十道志》、《會稽志》三書,蓋出于此。今查《嘉泰會稽志》卷九山,諸暨縣下載有:“苧蘿山在縣南五里。《輿地志》……山下有浣紗石。(以上文字與上征引徐注文字全同,今略)《太平御覽》云:羅山,今名苧蘿山。……(苧蘿山一在蕭山縣,今并存之)!

   又同書同卷蕭山縣下載:“苧蘿山在縣南三十里,有西子廟(一在諸暨,今兩存之)!

  據(jù)上征引可知,徐注蓋出于《嘉泰會稽志》,系節(jié)取原文,直抄為注的。

  《藝文類聚》、《太平御覽》、《太平寰宇記》三書俱存,可查而復(fù)按!端囄念惥邸肪戆松讲肯、會稽諸山條云:“孔皋《會稽記》,縣東北六十里有土城山,勾踐索美女以獻(xiàn)吳王,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,先教習(xí)于土城山,山邊有石,云是西施瀚!

  又《太平御覽》卷四七載有征引孔皋《會稽記》土城山一段與《藝文類聚》征引的文字全同,茲從略,惟“云是西施瀚”句,瀚作漱。按瀚即浣也!短藉居钣洝肪砭帕鶗h土城山條云:“《會稽記》:縣東六十里有土城山,勾踐索美女獻(xiàn)吳王,得諸暨苧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,先令習(xí)禮于土城山,山邊有石,是西施浣紗石!

  又同書同卷諸暨縣下載:“苧蘿山,山下有石跡水,是西施浣紗之所,浣紗石猶在!保弧拔桌,勾踐得西施之所,今有西施家東施家。”

  持西施出諸暨說者所列書之內(nèi)容,已征引如上。數(shù)典者必原其始。諸暨縣名與西施故里苧蘿山相聯(lián)系的最早文獻(xiàn)是《會稽記》。惟上征引《藝文類聚》所據(jù)孔皋《會稽記》云:“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!钡珱]有指出羅山在諸暨何處。今據(jù)《魯迅全集·會稽郡故書雜集》輯佚,載孔靈符《會稽記》有云:“諸暨縣北界有羅山,越時西施鄭旦所居,有方石,是西施曬紗處,今名苧蘿山(太平御覽47。亦見書鈔160引紆作芋)。

  按會稽地方志書,《隋書經(jīng)籍志》載有三國時朱育《會稽土地記》,西晉賀循《會稽記》,此二書早佚。后南朝劉宋時有孔靈符《會稽記》。《文選》、《后漢書》等注中多引用之。惟《藝文類聚》稱孔皋(為暈字傳寫之誤)《會稽記》,而《初學(xué)記》、《太平御覽》稱孔哩《會稽記》。哩、暈殆為孔靈符之名或別名,三書實是一書。

  據(jù)上征引《會稽記》可知,西施故里羅山,又名纖蘿山,亦即苧蘿山。在同一書中,一云在諸暨,一云在諸暨北界。但所述卻是一地,特一簡略,一具體耳。故西施故里苧蘿山,實在諸暨北界。絕非今諸暨縣城南五里之苧蘿山。今諸暨境內(nèi)的所謂苧蘿山,在城南而非北,居邑中之腹地而非邊界。故《會稽記》所云西施故里的苧蘿山,前雖冠有諸暨之名,而所克指者,實為今蕭山之苧蘿山,因今蕭山苧蘿山,正居于蕭山與諸暨毗連處的“諸暨北界”上。

  諸暨北界之苧蘿山,地處諸暨、紹興(歷史上稱會稽,又分出山陰,且時分時合)、蕭山(歷史上稱余暨、永興)三縣毗界處,F(xiàn)在,西施故里苧蘿山確屬蕭山。但歷史時期它的政區(qū)所屬,情況復(fù)雜。一、大凡在邊界上的山水所屬。有三種情況:兩屬,屬此或?qū)俦恕H缃裱哉憬”苯缣,則太湖可為蘇浙兩省所屬。屬浙江省或?qū)俳K。ò唇裉蛉珜俳K。。準(zhǔn)此,孔靈符為南朝劉宋時人,其時苧蘿山可為兩屬,屬諸暨或?qū)檬捝。且?dāng)時東南尚未充分開發(fā)。邊界地區(qū),每多荒涼,人煙稀少。據(jù)民國《蕭山縣志稿》記載,晉太康間公兀280—289年),蕭山(永興):總戶數(shù)僅2333戶。以每家5口計,只有一萬余人?h界之區(qū)分,非如今之明確。二、歷史時期,蕭山與諸暨、會稽關(guān)系密切!端鍟さ乩碇尽罚骸皶f置會稽郡。平陳郡廢,及廢山陰、永興(即蕭山)上虞,始寧四縣人。”

  又《舊唐書·地理志》:“蕭山。儀鳳二年,分會稽、諸暨置永興縣(即蕭山),天寶元年改為蕭山。”

  又《太平寰宇記》:“蕭山縣,《漢書·應(yīng)劭注》云:漢分諸暨山陰地為下諸暨(此點有爭議,茲不俱論),后易名余暨,王莽時改曰余衍。至吳大帝改余暨為永興,隋(平陳時,公元589年)并人會稽,唐儀鳳二年(公元677年)又自會稽分置,天寶元年八月改為蕭山縣!

  綜上征引可知:有謂蕭山原自諸暨、山陰分出,隋平陳時又廢人會稽。至唐儀鳳二年又恢復(fù)建制。在建制廢除與恢復(fù)的分合中,縣界如何劃分以及歷史上常有厘訂縣界情況發(fā)生,均史闕有間,莫可詳考。故西施故里苧蘿山,現(xiàn)雖屬蕭山,但在歷史時期,屬蕭山、屬諸暨,或?qū)俳B興均有可能。然不論歷史時期它屬蕭山(永興)、屬諸暨或?qū)俳B興(會稽),而西施故里之苧蘿山,即為今蕭山縣城西南二十五里之苧蘿山。與諸暨縣城南五里的所謂苧蘿山,了無關(guān)系,則為確然無疑。

  那么,《輿地志》、《十道志》等書記載苧蘿山,均冠以諸暨,又何從而來呢?按《隋書·經(jīng)籍志》云:“輿地志三十卷陳顧野王撰…‘地理類敘云:陳時顧野王抄撰眾家之言,作輿地志”(按又《陳書》本傳及新舊《唐書·經(jīng)籍志》并同。)又新舊《唐書》、《宋史》藝文志、《玉!肪爿d有《十道志》,晁公武《郡齋讀書后志》云:《十道志》十三卷,右唐梁載言撰,唐分天下為十道,所載頗詳,其書多稱咸通中沿革,載旨蓋唐末人!

  據(jù)上征引可知:南朝陳顧野王《輿地志》,唐梁載言《十道志》,均系總志,編纂總志,采諸家之言,于越中地理,參考《會稽記》自屬必然。又觀《輿地志》有“西施鄭旦所居’’句,《十道志》有“勾踐索美女以獻(xiàn)吳王,得諸暨苧蘿山賣薪女西施’’句。均襲用《會稽記》原文,可知二書關(guān)于西施故里苧蘿山的記述,蓋取諸《會稽記》。顧之《輿地記》所據(jù)為魯迅《會稽郡故書雜集》所存條,惟逕言“諸暨苧蘿山”而省去“北界”二字。梁之《十道志》所據(jù)為《藝文類聚》所引條。但惜未能融會全書加以具體說明,或直據(jù)《藝文類聚》所引條而竟參閱原書。當(dāng)然,纂諸家之言,以成之總志,自難期于精審。但因此而啟人以千載之疑,實有疏略之失。

  逮宋太平興國年間,樂史編著《太平寰宇記》,有關(guān)西施的記載,會稽土城條云“諸暨苧蘿山”不加“北界”之具體說明,與《輿地志》、《十道志》有同樣之失。又當(dāng)時諸暨本無苧蘿山之實。是書竟將會稽土城山下的浣紗石,移至諸暨懸空的苧蘿山下。

  又《越絕書·越絕外傳記地傳第十》:“巫里,勾踐所徙巫為一里,去縣二十五里,其亭祠今為和公群社稷墟!

  是書又竟將與西施不相關(guān)涉的巫里,說為“勾踐為西施之所。將十九寓言的《莊子》中“東施效顰’’故事實指謂巫里有西施家、東施家,且Ⅲ里本在會稽,而移至諸暨縣下,凡此,是書可謂荒誕謬誤之極。

  但北宋另一部地理著作,歐陽態(tài)《輿地廣記》,詳今而略古,書成于徽宗政和年間,所載則屬正確:“蕭山縣本余暨縣,二漢屬會稽郡越……越人西施出于此縣。”于一派謬誤聲中,卓識超群,可謂難能可貴。

  南宋施宿等撰《嘉泰會稽志》云“苧蘿山在諸暨縣南五里”。點甚可注意。此苧蘿山即今諸暨之苧蘿山,為后起之苧蘿山,這是第一次記載。在此之前,于文獻(xiàn)無征。是書雖征引《輿地志》、《十道志》,殊不知二書所云之“苧蘿山”為在“諸暨北界”之苧蘿山,實即為蕭山之苧蘿山,而非今諸暨縣南五里之苧蘿山。施宿等循名而不核其實,征引失當(dāng),助長謬說流行,難逃其咎。

   此后起的諸暨城南五里之苧蘿山,是從何而來呢?蓋出于好事者之附會。蕭山(時名永興)縣,自隋開皇九年(公元589年)廢人會稽,至唐儀鳳二年(公元677年)恢復(fù),其間有88年無建制。《藝文類聚》編纂于唐初武德年間,正值蕭山無建制期間。唐代科舉取士,世特重進(jìn)士科。應(yīng)考土子,多挾《藝文類聚》為典故冊,故是書影響頗大。唐詠史詩中以西施為題者甚多,雖提到越女、苧蘿山、浣紗溪等,但率不重其地望隸屬。也有據(jù)《藝文類聚》稱諸暨苧蘿山者。如女詩人魚玄機(jī)《浣紗廟》

  吳越相謀計策多,浣紗神女已相和。

  一雙笑靨才回面,十萬精兵盡倒戈。

  范蠡功成身隱遁,伍胥諫死國消磨,

  只今諸暨長江畔,空有青山號苧蘿。

  按魚玄機(jī)生平足跡未履越境,其浣紗廟之作,遙詠而已。他說諸暨苧蘿山,蓋本之于書本知識。殊不知儀鳳二年,蕭山(時仍名永興)建制恢復(fù)后苧蘿山實隸屬蕭山。李唐一代,因《藝文類聚》的影響,西施出諸暨苧蘿山說,流傳極廣,甚囂塵上,“余暨,西施之所出,”罕有人提及了。但是當(dāng)是時,諸暨雖有苧蘿山之名,而無苧蘿山之實,所謂諸暨苧蘿山,實處于掛空狀態(tài)。于是就有一些關(guān)心者,開始在諸暨境內(nèi)找苧蘿山,找西施故里。但茫茫大地,從哪里找起呢?《太平寰宇記》誤將會稽境內(nèi)的巫里,以及土城山下、若耶溪旁的浣紗石,都移到諸暨縣下,這樣,便提供了線索。從記載中,還隱約地見其尋找之過程。《諸暨縣志》云:“今巫里無訪。”沒找到。浦陽江畔恰巧有一塊大石頭,便認(rèn)為是西施浣紗石了!吨T暨縣志》石:“施氏有東西二村,夷光(傳說中的西施名)居西,稱西施。父賣薪,母浣紗。今山下有方石,相傳為西施浣紗石也!背酥猓有杜撰。是書又云:“西施鄭旦皆居苧蘿茅家埠,有茅家井。居井左右者,世出佳麗一人。…‘或云:今江東金雞山下有鷺鷥?yōu),灣崖姓鄭,世以捕魚為業(yè),相傳鄭旦家于此!蔽魇┼嵉┍緸橐蝗,竟析為二:石皆居苧蘿茅家埠,忽又云鄭旦獨居金雞山下。苧蘿山(指諸暨城南五里者)距茅家埠有數(shù)華里之遙,怎能連在一起,撲朔迷離,破綻迭出,且不能符合于實際。

  既肯定諸暨浦陽江畔有浣紗石,其近旁白陽山的支峰張家山,便是苧蘿山了!对街须s識》云:“苧蘿山,在諸暨縣南五里……濱浦陽江之西,俗呼為張家山,下有浣紗石,而無西施之居,至今傳疑。”故知今諸暨的所謂“苧蘿山”原名張家山。自唐歷北宋而南宋,數(shù)百年的漫長歷史時期,始完成這個無中生有的苧蘿山“杰作”!都翁⿻尽吩疲骸捌r蘿山在諸暨縣南五里!边@才第一次進(jìn)入文獻(xiàn)記載。在此之前,哪里有諸暨城南五里的所謂“苧蘿山”呢?既有南宋文獻(xiàn)記載,后《諸暨縣志》便說得似乎有根有派了:“五湖閘之下,瀕江特起者,曰苧蘿山……山不大(實為一大土阜)而端秀,宛然向東,即西施故里!奔扔衅r蘿山,便有苧蘿村(時間更后的附會)、西施廟等,甚至把浦陽江亦易名為浣江了。今諸暨所謂西施古跡,實際上,是自唐以來謬說實物化的體現(xiàn)。

  諸暨今所謂西施古跡,蓋起于一石之附會,故關(guān)于此問題有進(jìn)一步分析之必要。浣紗石原在會稽土城山下。諸暨的所謂浣紗石,最早的文獻(xiàn)記載,見于北宋,是《太平寰宇記》將它誤移至諸暨縣下的。誤移僅其名,其實則為附會。浣紗石上不是還有大書法家所書“浣紗”二字嗎?這是怎樣的呢?《諸暨縣志》云:“苧蘿摩崖,正書,徑圍一尺六寸,下有小字?jǐn)?shù)行,惟一“苧”字可辨認(rèn),余皆漫滅。在苧蘿山東麓石壁,瀕浦陽江!薄盀l江石崖,鐫“浣紗”二字,世傳王右軍手筆!薄白舟E圓勁似晉人,殆王書而褚摹歟……!钡降资怯臆娛止P抑褚摹呢?搞不清。明末周亮工《因樹屋書影》有記載:“仙游人唐梅臣為諸暨令,既去,書‘浣紗’二字,付陳太學(xué)歸,勒之石上,好事者謬傳,以為右軍筆跡!钡衷啤坝枋碳掖笕嗽隰邥r,邑中人言:實陳章侯書,予見梅臣書甚多,皆軟弱少骨氣,二字?jǐn)喾敲烦际止P。”是唐梅臣手筆或陳章侯(洪綬)書呢?斷不定。到底何人所書,莫衷一是,但斷非右軍手筆。諸暨的所謂浣紗石,是脫離實際的。在這樣高數(shù)十尺的石頭上,怎樣去浣紗呢?說浣紗石不像,于是改說為曬紗石。《諸暨縣志》云:“諸暨苧蘿山,西施鄭旦所居,其方石乃曬紗處也。”而諸暨《苧蘿西子志》更有說法:“江浦有石,相傳西子浣紗支倚其上。”“暨陽苧蘿山,其下有浣紗石,云相傳范少伯行春,而遇夷光于此!边@真是想入非非了。

  持西施出諸暨說者,深感蕭山的西施古跡不容否定,乃一方面肯定蕭山的西施古跡為真,而另一方面又認(rèn)為西施故里不在蕭山,于是出現(xiàn)折衷論。一、經(jīng)過說!吨T暨縣志》引《紫巖外史》云:“苧蘿山。一在蕭山縣之苧蘿鄉(xiāng)。濱錢清江!w浣江即浦陽江之故道,越王棲會稽,即今越王崢也。逼近錢清。西施從麻溪人越,由麻溪經(jīng)錢清人海。今山陰有若耶溪,而錢清亦屬山陰,特地與蕭山接界。西施從此人越,又從此人吳,當(dāng)時記其涉跡,因竊其芳名耳。”自諸暨去越都會稽,由越人吳。迂回經(jīng)麻溪、錢清江均無必要。且其時水道與所述亦大異。涉跡即竊其芳名,逕記其行跡,如何經(jīng)過即成故里呢?有人耽心經(jīng)過說不能成立。說:“倘若西施出蕭山,則至越都、赴吳都不可能經(jīng)過諸暨城關(guān),諸暨的西施古跡就無法解釋!边@是不必要的。因今諸暨縣境本無西施古跡,所有乃出于好事者之附會。二、遷居說。郁達(dá)夫《游苧蘿村》云:“有人說,西施生在江的東面金雞山下鄭姓家,系由蕭山遷來的客民之女,外祖母在江的西面姓施,西施寄住在外祖母家,所以就生長在苧蘿村里!边@是一種兩全之論,西施是諸暨人,但老家仍在蕭山。雙方都照顧到了。但郁氏的傳聞,于古籍無征。按郁達(dá)夫游記中,對諸暨苧蘿山的種種附會,字里行間,是有反感的。

  明清以來,學(xué)者在其著作中,對西施出諸暨說,早已力辨其誤。明來斯行《槎庵小乘》云:“西施實生于吾蕭,今蕭山有苧蘿鄉(xiāng),后漢書會稽郡:余暨即蕭山,注西施之所出,以為諸暨者誤!鼻迕骱印妒捝娇h志刊誤》“吾謂施斷屬蕭,不屬諸者,考《后漢書·郡國志》于會稽郡余暨縣下云:‘越絕曰:蕭山西施之所出!湓圃浇^者,非今本越絕,此正春秋時人如子貢、范蠡輩所作,而其書既亡散,見其語句于他書者,與今本越絕作于東漢袁康、吳平者大異。”閻若璩《潛邱札記》云:“舊越絕書去:‘蕭山、西子之所出!瘎⒄岩湔Z,注于后漢郡國志余暨縣下。俗傳諸暨人,誤也。”朱彝尊《湘湖賦》云:“瞻牛頭與苧蘿兮,信不遠(yuǎn)而伊邇;愛山川之清淑兮!斯生長夫西子!杂圄邽橹T暨兮,驗往牒之非是。”西吳悔堂老人《越中雜識》云:“苧蘿山,在蕭山縣南二十五里,下有西施宅,上有紅粉石。按諸暨亦有苧蘿山,然考《后漢書·郡國志》,當(dāng)以蕭山者為是!魇┱谑捝綎|南苧蘿山,山下有西施宅,有紅粉石。又諸暨亦有西施宅、浣紗石,辨者以蕭山者為真!币陨险摂,均屬正確,高見卓識.令人心折。惟論證未暢厥旨,毛西河論辨稍詳,但議論難愜人心。今略證史實,抉其曲奧,以發(fā)千載之覆。希世之博雅,有以教正是幸。

 

  西施出蕭山資料選

  余暨,西施之所出。

  ——《越絕書·逸文》(清·金山錢培名輯萬卷樓叢書本)

  會稽郡·余鞋(六)越絕曰:西施之所出。

  ——《后漢書·郡國志》劉昭注。

      牛頭山臨江,山在縣(永興縣)東南,水陸并行二十里。其山北,江水回流,舟行倚宿,猶未經(jīng)過。說者云:牛頭、苧蘿,一日三過。

  ——南朝·宋·孔靈符《會稽記》

  按:孔氏所指的苧蘿山,實在今蕭山境內(nèi),因為只有蕭山牛頭山與苧蘿山才“一日三過”。

   王軒游西小江,泊舟苧蘿川,感國色埋塵,愴然題詩于西施石日:“嶺上千峰秀,江邊細(xì)草春。今逢浣紗石,不見浣紗人!

  ——唐·范拽《云溪友議》

  按:西小江流經(jīng)蕭山,苧蘿山在其臨浦至所前一段東側(cè)。

  緊蕭山縣本余暨縣,兩漢屬會稽郡。漢末童謠曰:天子當(dāng)興東南三余之間,故孫權(quán)改曰永興,晉因之,隋省人會稽縣。唐·儀鳳二年復(fù)置,屬越州。天寶元年改曰蕭山縣,泮水所出,水經(jīng)以為浦陽江之別名,自外無水以應(yīng)之。越人西施出于此縣。

  ——北宋·歐陽患《輿地廣記》

  苧蘿山,在縣(蕭山縣)南三十里,有西子廟……

  ——南宋·嘉泰《會稽志》卷九

  漁浦八十五里為苧蘿,浦口有西施廟存。

  ——元.張翥《題趙仲穆江浦歸帆圖》

  按:今義橋鎮(zhèn)有漁浦街。

  苧蘿山在縣南二十五里,屬苧蘿鄉(xiāng),下有西施宅。

  ——明·嘉靖《蕭山縣志》(天一閣藏本)

  按:據(jù)該志載,北宋太平興國三年,蕭山就有苧蘿鄉(xiāng).西施里的建制。該志所附的《縣境之圖》,明白地標(biāo)繪了苧蘿山。

  漫夸美人之人吳,更異將軍之救父。

  ——清.郭倫《蕭山賦》

  按:上句寫西施,下句寫明·道州守備沈至緒之女游擊將軍沈云英。此賦收入民國《蕭山縣志稿》

  余邑南鄉(xiāng)有苧蘿村……維岳降神,篤生西子,沼吳存越,忠義榮萬古焉。

  ——清·徐國楠《苧蘿王氏宗譜·禹發(fā)公暨長嗣君掄升公傳》

  注:徐國南:蕭山人,乾隆五十八年進(jìn)士,中書侍讀,湖廣京畿道御史,山東運河兵備道。

      《輿地志》云:“西施、鄭旦皆居苧蘿。”余親歷焉,苧蘿一山阜爾!訪之父老,云:施旦皆居茅家埠,沿村有溪,曾浣紗焉。及訪舊居,竟不可得。

  ——清·茹鉉《王會新編》

  怪道游人多不聞,但尋何處住西施?

  ——清·施滄濤《暨陽雜詠》

      瞻牛頭與苧蘿兮,信不遠(yuǎn)而伊爾;愛山川之清淑兮,斯生長夫西子;……以余暨為諸暨兮,驗往牒之非是。

  ——清·朱彝尊《湘湖賦》

      西施宅,在蕭山東南苧蘿山,山下即西施宅,有紅粉石。又:諸暨也有西施宅,浣紗石,辨者以蕭山之宅為真!

   苧蘿山,……在諸暨縣南五里,浦陽江之西,俗呼張家山,山下有浣紗石。而無西施之居,至今傳疑。

  ——清·西吳悔堂老人《越中雜識》

  《后漢·群國志》會稽郡余暨縣,今蕭山也。劉昭于余暨縣下引《越絕書》注曰:西施之所出。則知為諸暨人非,喜而正之:

   兩地苧蘿山,誰生窈窕顏?

   信從端木筆,疑是子皮還。

   蓉采若耶近,艷逢浣浦艱。

   年年春賽日,歌舞不曾閑。

   蕭山有土神祠,像為西施。

  ——清·閻若璩《潛邱扎記》

  苧蘿村土地為西施。蕭山縣人。

  ——清·談遷佃匕游錄·西施神》

  蕭山舊曰余暨,自有苧蘿山,濱臨浦渡,古來有西施廟。

  ——明·王思任諸暨《苧蘿西子志》

  泉石流素香,昔年浣紗處!顧舊時伴,布裙相晤語……

  ——明·來集之《題苧蘿西子祠》

  西施住蕭山之苧蘿村,其地在蕭山城南二十五里……施亡后,鄉(xiāng)人思之,為立祠溪旁,以其為鄉(xiāng)所出。女名小姑神…,宋淳熙年敕封為土谷神,曰苧蘿村土地先施娘娘。

  ——清·毛奇齡《九懷詞·苧蘿小姑》

  金將兀術(shù)從上董嶺(在今蕭山境內(nèi))追殺康王,幾為所捕,至苧蘿川,忽見山間石壁彩虹紛起,光瑩耀目,士卒驚愕。兀術(shù)下令搜尋,青山如帳,僅兩間草舍而已,問之土人,謂是西施出生之地。

  ——清·韓棟《湖南筆記》

  按:“青山如帳”者,即蕭山苧蘿山下青山帳村是也。

  西施廟在苧蘿鄉(xiāng)(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,蕭山就有苧蘿鄉(xiāng).西施里的建置)之東,殿五楹,余屋三間,有演臺。苧蘿山前有西施里.西施宅,宅前有紅粉石,外有浴美施閘。

  ——民國《蕭山縣志稿》

  蕭山縣南有苧蘿山,屆苧蘿鄉(xiāng)。山下有西施宅。宅臨溪。溪邊有西施灘,紅粉石。

  ——明·萬歷《蕭山縣志》

  西施實生于吾蕭,今蕭山有苧蘿鄉(xiāng)。《后漢書》會稽郡余暨即蕭山,注西施之所出。以諸暨者誤。

  ——明·來斯行《槎庵小乘》

    西施文化遺跡

  1、 苧蘿山

  苧蘿山海拔127米。在浣紗溪東岸。位于臨浦鎮(zhèn)東原通濟(jì)鄉(xiāng)境內(nèi)。內(nèi)距蕭山城區(qū)12.5公里,距臨浦牛頭山3.5公里!对浇^書》記載:西施“女出苧蘿山”。又據(jù)康熙《蕭山縣志》載:“苧蘿山在縣南二十五里苧蘿鄉(xiāng),下有西施宅,上有紅粉石!逼r蘿山折古時山坡和附近高地多產(chǎn)苧麻,鄉(xiāng)人采苧麻纖維結(jié)網(wǎng)織布。清毛奇齡有詩曰:“風(fēng)吹苧蘿葉白”、“綠蘿相伴女”句。現(xiàn)山下已為杭金衢高速公路。

  2、 浣紗溪

  上源為進(jìn)化鎮(zhèn)麻溪(也稱進(jìn)化溪、花溪)從南流向東北,入西小江。溪流曲折,長約25公里,寬約5米—10米不等,原溪岸砌石,因年久未修,已呈坍塌狀,沿岸與西施有關(guān)的古跡多處。相傳西施未入越都前,常在此浣紗。唐人文人范攄《云溪有議》載:“王軒游西小江,泊舟苧蘿山際,感國色埋塵,愴然提西施石,曰:嶺上青峰秀,江邊細(xì)草青,今逢浣紗石,不見浣紗人!泵鞔绲澞赀M(jìn)士,安慶府推官來集之《題苧蘿西子祠》詩:“泉石流素香,昔年浣紗處”即詠此。

  3、 浣紗湖

  又稱西施湖,在苧蘿山西麓。宋朝以后,逐漸淤成水田,后成苧蘿畈,亦稱西施畈。

  4、 洗足潭

  在苧蘿山西麓,相傳西施未離故里時,每逢勞作之余,常在此洗足,F(xiàn)已淤為苧蘿畈分。

  5、 西施里

  即苧蘿村。相傳為西施出生地。浣紗溪穿村而過,溪東稱東村,現(xiàn)稱廟前上、下段村;溪西為西村,今稱施家渡村。施姓聚居。據(jù)明嘉靖《蕭山縣志》記載,宋太平興國三年(978),此地稱苧蘿鄉(xiāng)西施故里。

  6、 西施廟

  在浣紗溪西岸,施家渡村北,廟坐西朝東,面對苧蘿山。相傳此廟故為西施宅,西施亡故后,鄉(xiāng)人為了紀(jì)念她而改為西施祠。南宋淳熙年間,西施受封為蕭山苧蘿四十八村的土谷神,祠遂改廟。鄉(xiāng)民稱娘娘廟。原有殿五楹,余屋三楹,北廂為僧舍。“西施廟”門頗為石刻陽文,系光緒二年四月重修時所留,今尚存。有關(guān)此廟史料在南宋《嘉泰會稽志》有記載。

  7、 苧蘿亭

  在西施廟前,東瀕浣紗溪。亭梁上有“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”等墨書。

  8、 后江廟

  又稱“起埠廟”,在西施廟南,背浣紗溪。相傳越滅吳后,西施與范蠡歸越隱居,在此上岸,今存。

  

  9、 范蠡庵

  在施家渡村柴灣,濱浣紗溪。俗稱“日思庵”。相傳越大夫范蠡于此訪得西施,鄉(xiāng)人為紀(jì)念范蠡訪西施而建。附近原有古渡口,相傳為當(dāng)年西施入越都時下船處。

  10、 浴美施閘和西施亭

  在施家渡村西北約1公里的兩河交匯處。相傳西施赴越都時曾在此洗手湔裙。明萬歷年間,開拓河道,在此處建閘。為紀(jì)念西施,立石碑稱“古浴關(guān)門施閘”,其碑尚存。清道光年間,閘西建有永寧橋,亦稱美施橋,閘邊立有“西施亭”。

  在西興鎮(zhèn)。相傳當(dāng)年西施入?yún)菚r,臨錢塘江阻道在此小住,筑有妝亭。

來源:  作者: 編輯: 程棟
蕭山網(wǎng)版權(quán)聲明:
    根據(jù)蕭山網(wǎng)與蕭山日報社和蕭山廣電局的合作協(xié)議,蕭山網(wǎng)擁有蕭山日報、蕭山電視臺、蕭山人民廣播電臺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的網(wǎng)上獨家發(fā)布權(quán),版權(quán)均屬蕭山網(wǎng)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個人未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(quán)不得轉(zhuǎn)載、鏈接、轉(zhuǎn)貼或以其他方式復(fù)制發(fā)表。已經(jīng)本網(wǎng)協(xié)議授權(quán)的媒體、網(wǎng)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"稿件來源:蕭山網(wǎng)",違者本網(wǎng)將依法追究責(zé)任。
蕭山網(wǎng)版權(quán)所有 ©2003-2103 增值電信業(yè)務(wù)經(jīng)營許可證:浙B2-20040358